该【圆明园大学参观感受 】是由【BL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大学参观感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圆明园大学参观感受
圆明园、北京大学参观感受
圆明园在教科书里,总是承载着太多的屈辱,刻板的像一张宣传标语;而在亲友的叙述里,似乎只有最着名的西洋楼一角可看,其余尽是碎石荒山,兴味索然。元旦假期,带着多年期待,带着来自道听途说的残缺印象,我和朋友们首先来到圆明园参观,终于得见万园之园的真正容颜。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帝厌倦了深囿高墙的紫禁之城,自始着手兴建这座皇家园林,修建历时一百五十年,经过五位清代君王,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雍正即位后,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等殿,御以“避喧听政”,皇帝又新建园、并入,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所创作的全部成果”,法国文学家雨果如是评价。园中不仅仿建了江南各地的名园胜景,更融入西式园林建筑,馆藏字画典籍、钟鼎宝器等稀世文物,种植数百万株珍稀花木,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博物馆”。
今昔残垣破,琉璃山水皆无缘。帝王的欢乐和悲辛,皇家的痛苦和荣耀,都铭刻在这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之上。它见证了一个帝国的鼎盛光辉,也预示着一个民族的苦难深渊。1860年10月,“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英法联军大肆掠夺一切价值连城的珍宝,更点起大火将园林尽数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残存的圆明园又遭浩劫。一代名园终成废墟,国家文物流失他乡,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令人痛惜。
从侧门走进圆明园,一路行来,的确只能看到一片片荒芜的空地,注释牌的尽力描绘,也无法帮我想象出昔日胜景。连石桥也是精美而破碎的,一道道花纹在人们经年的抚摸中变得模糊,冬季的万木凋零河水干涸,更增添了凄凉之感。而当我站在西洋楼遗址面前,除了语言和图片难以传达的震撼,我却从断裂中感受到了一种云淡风轻的恬淡,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大起大落之后终于清醒,笑看世间所有一时得意就狂妄自大的当权者,安详守望着在绝境中苦苦探索的人们,既不招摇,也不卑微。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残垣都是一道伤口,将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暴露在眼前,坦然承认了中国落后腐朽、软弱无能的一面,警示后人勿忘国耻——不是憎恨他国、而是躬身自省。每一处残垣也是一种不屈,民族的智慧只能摧毁却难以否认,民族的力量只能沉睡却终将觉醒,那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是推动文明演进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北京大学是所有文科学子向往的学府,不仅因为名人辈出、历史辉煌,更是因为它兼容并包的精神。漫步在北大校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文情怀。
参观北大校史馆,就像重温一遍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进程。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诏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依然得以保留。1912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才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北大的教学楼里,摆放着蔡元培先生的铜像,他担任北大校长的十年,被视为校史上的一段辉煌,“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蔡先生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倡学术民主,不但聘请了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也登上了北大教坛,一时学者云集,思想激烈碰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北京大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宣读了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随后示威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遭到了军警当场逮捕。蔡元培及其他教授为了营救学生,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的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风云之后,李大钊率先系统地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是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时,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结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共产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未名湖、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无论何时,这里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游览。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南岸坐落着一块墓碑,两旁松柏环绕,幽静肃穆,碑上镌刻着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他就是以《红星照耀着中国》一书让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为世人所知的美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是一个正直的美,主持正义,十分关切中国命运。
,数千学生举行了救国示威游行,反对自治,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北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路线,斯诺夫妇则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者随行报道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留下大量珍贵资料。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奔赴延安。
而今,救亡图存如一张黑白照片载入史册。历史已逝,我们应铭记的,绝不仅是一个个事件,它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青年人对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未来的关注。宏大制度的命运终将落在每一个微小个体之上,因此每个人都有为国家抗争的权利和义务。最后,我想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作结: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圆明园大学参观感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