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国学经典姚江学案 】是由【夏天教育】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国学经典姚江学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国学经典姚江教案
明儒学模卷十姚江教案
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
尝反身搭理,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宪云:「薛敬
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自姚江指点出良心,人人此刻,
一返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然「致良
知」一语发自暮年,未及与学者追究其旨,今后门下各以建议搀和,说玄说妙,
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义。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良心之公义于事事物物,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贤人教人不过一个行,如博学、审讯、慎思、明辨皆
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经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
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乃后之学者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
上立产业,认为良心,则先生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
邪?天泉问答:「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心,为
善去恶是格物。」今之解者曰:「心体无善无恶是性。由是而发之,为有善有恶之
1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意。由是而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是而有为善去恶之格物。」层层自内而以外,
全部皆是粗机,则良心已落后着,非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认为权论也。其实无
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下句意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
恶念耳。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改日语薛侃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
者气之动。」即此两句也。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于善恶,从而分别之为知,
知亦不过诚意中之好恶,好必于善,恶必于恶,孰是孰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
之性体也。为善去恶,不过率性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先生所谓「致吾心之
良心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文)【反】致彼以无善无恶言
性者,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善一也,而有有善之善,有无善之善,无乃断灭性
种乎?彼在发用途求良心者,认已发生未发,教人在致知上着力,是指月者不指
天上之月而指地上之光,愈求愈远矣。得羲说而存之,此后知先生之无弊也。
浙中十七人
江右二十七人
南中九人
楚中二人
2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北方七人
粤闽二人
姚江教案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也。父华,成化辛丑进士第一
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梦神人送儿自云中至,
因命名为云。五岁不可以言,有异僧过之,曰:「惋惜道破。」始改今名。豪迈不羁。
十五岁,纵观塞外,经月始返。十八岁,过广信,谒娄一斋,慨然以贤人可学而
至。登弘治己未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逆瑾矫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
疏救之,下诏狱,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遣人迹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脱
去,得至龙场。瑾诛,知庐陵县。历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升南京太仆寺少
卿、鸿胪寺卿。时虔闽不靖,兵部尚书王琼特举先生,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不多,遂平漳南、横水、桶冈、大帽、浰头诸寇。己卯六月,奉敕勘处福建叛军,
至丰城而闻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讨之。宸濠方围安庆,先生破南昌,濠返兵
自救,遇之于樵舍,三战俘濠。武宗率师亲征,群小张忠、许泰欲纵濠鄱湖,待
3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武宗接战此后奏凯。先生不听,乘夜过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监张永。张
永者,为武宗心腹,群小之所惮也。命兼江西巡抚。又明年,升南京兵部尚书,
封新建伯。嘉靖壬午,丁冢宰忧。丁亥,原官兼左都御史,起征思、田。思、田
平,以归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先生幼梦谒马伏波庙,题诗于壁,至是道出
祠下,忧如梦中。时先生已病,疏请告。至南安,门人周积侍疾,问遗嘱。先生
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既而遍读考亭之书,次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
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贤人
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贤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
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根源。以静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
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心」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
良心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从前更无未发;良心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以后更无已发。
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
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实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4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今后,所操益熟,所受益化,不时知是知非,不时
无是不过,张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以后
又有此三变也。
先生悯宋儒以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全部者但是明觉,而理为天地万
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而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说是无
内外,其实全靠外来闻见以填充其灵明者也。先生以贤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
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之公义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
其理」。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故必以力行为时间。良心感觉神速,无
有等候,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
大旨,不出于是。而也许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于心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
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全部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止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
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为绝异。然其归理于天地万物,归明觉于吾心,
则一也。向外寻理,终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纵使合得,本体上已费转手。故
沿门乞火,与合目睹暗相去不远。先生点出心之因此为心不在明觉,而在公义,
金镜已坠而复收,遂使儒释疆界渺若河山,此有目者所睹也。试以孔孟之言证之:
5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致吾良心于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谓「人能弘道」乎?若理在事物,则是道
能弘人矣。告子以外义,岂灭义而不管乎?亦于事物之间求其义而合之,正如世
儒之所谓穷理也。孟子何以不准之,而四端必归之心哉?嗟乎!糠秕瞇目,四方
易位,此后先生可疑也。
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阳明传信录
暇日读《阳明先生集》,摘其要语,得三卷。首《语录》,录先生与门弟子论
学诸书,存学则也。次《文录》,录先生赠遗杂着,存教法也。又次《传习录》,
录诸门弟子所口授于先生之为言学、言教者,存主旨也。先生之学,始出词章,
继逃佛老,终乃求之六经而一变至道,世未有善学如先生者也,是谓学则。先生
教人吃紧在去人欲而存公义,进之以知行合一之说,其要归于致良心。虽累千百
言,不出此三言为转注。凡以使学者截去之绕,寻向上去而已,世未有善教如先
生者也,是谓教法。而先生之言良心也,近本之孔孟之说,远溯之「精一」之传。
盖自程朱一线中绝,而后补偏救弊,契圣归宗,未有若先生之深切着明者也,是
谓主旨。则后之学先生者,从可知已。不学其所悟而学其所悔,舍公义而求良心,
6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阴以判孔孟之道而不管,又其弊也。说知说行,先后两截,言悟言参,转增学虑,
吾不知于先生之道为什么如?间尝求其故而不得,意者先生因病立方,不时权实互
用,后代不得其解,不免转增离岐乎?宗周因于手抄之余,有可以发明先生之蕴
者,僭存一二管窥,以质所疑,冀得藉手以就正于有道,庶几有善学先生者出,
而先生之道传之久而无弊也。因题之曰「传信」云。崇祯己卯七月既望,后学刘
宗周书。
语录
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实在用力。所谓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
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明道云:「才学便
须知有着力处,既学须知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
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闇但是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
浊不一样,然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
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举业不如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
两无相碍。所谓知得,则洒扫对付,即是精义着迷业。(《与辰中诸生》)
刊落声华,是学人第一义。
7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志道诚意,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已,不可以不察也。日用间何莫
非公义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
矣。(《答徐成之》)
此语自是印过程朱。
贤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不用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
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而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用费力。到此已经是
识得仁体矣。若驳杂未去,此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亦才拂
便去。至于积聚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弗认为烦难
而疑之也。凡人情好易而恶难,此间亦自有私意气习缠蔽在,看破后自然不见其
难矣。古之人,至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向时未见得向里面意思,此
时间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流入禅释去也。昨论儒释之
异,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毕竟连「敬以直内」亦不是
者,已说到八九分矣。(《答黄宗贤应原忠》)
已见后方知难,正为此镜子不时不废拂拭。在儒释之辨,明道尚泛调停,至
先生,始一刀截断。
8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
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若就标末妆缀比较,凡平时所谓学问思辩者,适足认为长傲遂非之资,自认为进
于高明广大,而不知陷于狼戾险嫉,亦诚可哀也已。(《与黄宗贤》)
「诚无为」,即是心髓入微处,良心即今后发窍者,故谓之立天下之大本。
看来良心犹是第二义也。
吾辈通患,正如池面浮萍,随开随蔽。未论江海,但在活水,浮萍即不可以蔽。
何者?活水有源,池水无源。有源者由已,无源者从物。故凡不息者有源,作辍
者皆无源故耳。(《与黄宗贤》)
开处不是源,莫错认。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辱没,平时愤慨者到此能不
愤慨,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得力处,亦即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
变,吾因此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此中矣。(《与王
纯甫》)
时间只在致中和。
9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心外无
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做事物,纯乎理而无人
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可求也。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
外,可袭而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必曰事事物物上求个至善,是离而
二之也。伊川所云「才明彼,即晓此」,是犹谓之二。性无相互,理无相互,善
无相互也。(《与王纯甫》)
先生恢复心体,一齐俱了,真是大有功于圣门,与孟子性善之说同。
《大学》之所谓诚意,即《中庸》之所谓诚身也。《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
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讯、慎思、明辨、笃行,皆因此明善而为诚
身之功也,非明善以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格物致知以外,又岂别有所谓诚意
之功乎?《书》之所谓「精一」,《语》之所谓博文约礼,《中庸》之所谓「尊德
性而道问学」,皆若此而已。(《答王天宇》)
先生生既言格致即《中庸》明善之功,不离学问思辩行,则与朱子之说何异?
至又云「格其物之不正以归于正」,则不免自相龃龉,未知孰是。
学绝道丧,俗之沉迷,如人在大海波浪中,且须援之登岸,而后可授之衣而
10
——文章根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照
国学经典姚江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