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 】是由【liul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
西安城墙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下面是带来的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峻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会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会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厚。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巡游。
大家肯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说明,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日城市的说明。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明显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爱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闻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起先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究竟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其中东城墙2590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望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如同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休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101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101米,。
篇二: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有壮阔气概的明城墙。我们眼前的城墙是明时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江山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诏修城起先动工,历时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日的城墙。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是一个功能设计周密,形制雄伟的军事防卫设施。下来我给大家分别将城墙各部分的建筑构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绍:
首先我们望见的是护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挡敌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横跨护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们眼前的的吊桥。吊桥在过去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定时升降。一旦有战事来临,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城市就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斗堡垒。刚才有挚友问在那里限制吊桥,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来参观的城门,上面是闸楼,即限制吊桥升降之处。城门是防卫设施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城门,来了解城墙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完善的城门是由闸楼、箭楼、正楼组成。我们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闸楼,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限制吊桥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作用。闸楼是两层悬山式结构,虽然形式非常简洁,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城市的二道防线。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楼。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它的作用在于假如敌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如同瓮中捉鳖。
我们所能望见对面的建筑是正楼,正楼是城墙最里层的建筑。正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式,是主将战时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所。
高大的城门,城门是敌我双方交战的薄弱环节,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卫重点。明代修筑城墙时,非常重视城门的防卫功能。其中他们有一个特别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西汉起先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这种门最大的缺点是经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门失火,殃及迟鱼的典故。明代城门采纳的是券拱式的门洞,可以有效的抵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卫实力。西安城墙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1800个蘑菇钉,加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加强了城门对抗进攻的实力。这是城墙的第三道防线。
我们可以见到城门上有永宁门几个字。在明西安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门曰永宁门,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祷告,不起火灾,永保安静。东门名长乐门,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万年不衰,许久快乐之愿望。西门为安定门,示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北门名安远门,意指北部边塞长远安定,不起战乱。
现在我们就登上城墙,来感受他壮阔的气概。城墙的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历史上对城墙曾多次修理,有两次最出名。第一次是在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当时的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底顶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砖,使整个城墙显得壮阔和宏伟。清乾隆年间,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又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理、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统。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快速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效的爱护了墙体不被水浸泡,起到了爱护墙体的作用。城墙每相隔4060米一个有排水槽,它们为砖石结构,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所以保存至今,这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士兵及车马在城上行走平安,在墙顶内沿建有宇墙。为了了望便利,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墙。在垛墙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悬眼是士兵可向外窥察、射击的地方。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叫做敌台,俗称马面。在城墙上共有101座。各敌台相距120米,这个距离和过去的武器是有关系的,120米的中点是60米,恰是弓箭、飞钩、滚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敏捷。一旦敌人攻城,会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的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卫功能。
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它三个角台均为方形,为何只有这一角台为圆形的呢?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础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所以就维持了原状。
以上就是我带大家参观的明代城墙,下面我们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筑,钟楼和鼓楼。钟和鼓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两三千年前,钟和鼓是用来祭祀和宴享的礼器和乐器,到了汉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和鼓被用做军旅指挥的信号和军乐。到了唐代的就有了报时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诗中描述的将则鸡人报晓时,尚疑方近翠云秋。还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绘的就是人们闻钟声而起,闻鼓声而息的状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上的钟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们自然也都有报时的功能。钟楼和鼓楼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军事重镇,钟鼓楼无论从建筑特色、还是艺术价值,都居于同类建筑之冠。
挚友们,我们首先来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有天下第一钟楼之誉。要了解钟楼,就要从钟说起。真正钟楼上的钟是唐景云年间的景云钟,它是一口六吨重的铜钟。它是以钟乳来调整音律,声音嘹亮悠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年钟声便是原来悬挂在钟楼上景云钟钟声的录音。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安史之乱时,迎祥观和钟楼毁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钟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钟楼。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城不断的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状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日的位置。据碑文记载,楼唯柱基外,一无改创。也就是说,除了新筑楼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万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进行整体的拆迁复原,没有超群的组织安装,没有严密的工程组织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这也是我们16世纪建筑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举。钟楼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大家回头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联,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说的就是钟楼拆迁的一个神话传闻,更给钟楼增加了神奇色调。
不过钟楼拆迁后,钟就敲不响了,许多人说是神物有灵,其实是钟房有问题。它中间高,四周下倾,重檐覆盖,好象给钟戴了个帽子,戴翁以呼,声音当然不能传的很久远。后把钟就放到了屋外。最终以明成化年间所铸的一口铁钟取代,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近年复修的,原钟现在保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当然我们今日敲钟已不在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祈福,企求我们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满华蜜。大家若有爱好,不妨也敲几下。
好了挚友们,让我们回过头来观赏钟楼的建筑吧。钟楼高36米,分别由基座、楼身、楼顶三部分组成,四面正对四个方向,开东西南北四个券洞。钟楼上下两层每一层都以斗拱作为装饰,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依据力学原理,形成力的匀称负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时斗拱的数量还可以显示出这种建筑的规格和等级来。钟楼采纳的四角攒尖式,对角线构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翘,这种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鸟思阁,如喙思飞,就好比展翅翱翔的鸟。象钟楼这种出檐3层的,我们把它叫重檐三滴水,这种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还能削减雨水顺而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
钟楼不但整体气概恢弘,细部也非常精致。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声动感人的民间传闻、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如我们熟识的八仙过海、踏雪寻梅、长生殿盟誓等。
了解完了钟楼,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与钟楼遥相呼应的鼓楼。
鼓楼距离钟楼只有250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楼要比钟楼大的多。鼓楼高34米,基座呈长方形,。现在它的南北两面还各开高为6米的十字型券洞,始终到今日还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还有闻名的小吃街。
鼓楼上曾用来报时的大鼓已不知所终,1101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资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着面闻天鼓。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声音深厚嘹亮,重棰之下,十里可闻,这面大鼓已经申报进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日来的挚友们都特别的幸运,因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
鼓楼的南北两侧檐下,过去曾悬挂着两幅巨匾额,南面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时期,天下和平安泰、国富民强,说明白西安古往今来的发达昌盛。北面匾文声闻于天,典故是《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两幅巨匾如同画龙点睛,使鼓楼生气盎然,为这座古建筑增加了不少光彩,缺憾的是这两块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毁坏,现在的匾额根据原有历史资料复原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日参观的明城墙、钟鼓楼。这些建筑记录了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也铭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傲慢。他们作为历史古迹,就象陈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让人回味。
篇三:西安城墙景点简介
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北墙长3241米,。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西安城墙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卫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101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从前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