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半夏泻心汤医案 (2) 】是由【春天资料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半夏泻心汤医案 (2)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
【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
干姜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各
9克)黄连一
两(3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
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
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
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讲解】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衰弱
,气机起落失态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性情不升
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乱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
“寒热错痞’类。痰气痞特色:中见心
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常见滑。本方由小柴胡汤去
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
;以芩、连严寒清热,干姜
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睦,寒热错乱之第一
方。后代师其法·凡睥胃衰弱,寒热错乱
,起落失调,清浊混杂而致肠胃不睦、脘腹胀痛、呕
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天两三次而不行
形。经多方治疗,,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
影响起落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康复。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立为泻心汤证;依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
立为痰气痞,因此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很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先人所谓半夏泻心
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不是虚妄。
二、腹胀
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95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备无力,大便日2~4次、
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疗为“慢性肝炎’',治疗1O个月出院。今后因病
情频频发生,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显然之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
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
,谷丙转氨酶略高,在
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状显然,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见效。现仍食
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愁闷懒言,不
欲室外活动,睡眠不好,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
力,,阴阳失调,
心汤,以调解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
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渐渐减少,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显然改良.
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稍微发生,此其一;精力较前充足,喜爱漫步及室外
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惫,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
其三;肝区痛苦基本消逝,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添,正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
,功能显然,后因晚间入眠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岳美中医案集}1978:
46)
按语:病程既久,频频发生,脾胃衰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
寒热错乱于后。终至气机痞塞,起落失态·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用半夏泻心
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治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坚持服用,终使恶疾尽拔。
三、反胃
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964年3月2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
暮食朝吐。近来发生更频,每一、,另有多量酸水。平常口淡
无味,食后胃脘胀满,愁闷不舒,心中喧闹,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
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纤弱。诊为土虚木乘,.
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稍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量食品,无酸味。
心中喧闹已除,但不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舌质转正常,舌苔薄
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
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0剂,语症基本除去。(福建中医
药1981;<3〉:31)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脘胀、肢末不温、
溲清,脉沉纤弱,乃一派虚寒之象,、心中喧闹、吐酸,又系内有
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
严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此中下'故去严寒之芩、连,加
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浮躁不食,日夜不眠,每天只得服安息药片’才能牵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
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畅,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
特别满闷。并云大便多日未行,'这就是“胃不睦则卧不安’’。要使安息,先要和胃。处方:
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夜晚服下,当晚就熟睡了一彻夜,满闷浮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全部基本正常。(《伤寒解惑论))1978:144)
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可以交泰而失眠。用半夏
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愉快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
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1岁,1980年6月1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
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堵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
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可以右边卧'大便
每天—-~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l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渐渐由
白变黄,胁痛消逝,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云南中医杂志1983;〈4>: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许多,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
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起落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
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可以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起落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
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978年3月31日初诊。因饮食不当,初为消化不良,
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见患者浑身消瘦,
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证候紧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下午再诊:呕吐
已止,,不久泄泻亦止。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新中医
1979;<5〉:42)
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
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能甚
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5岁,1987年2月14日初诊。主证:近半年来,胃脘常常胀痛,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常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
、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
炎。剖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乱,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
汤,干姜加至9克。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天J剂,分2次服。
2月1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面后,胃脘痛减少,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面干姜用
量加至1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虑患者素居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面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月2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样.(山东中医杂志1990;(1):25)
,
.9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按语:寒热错乱型胃脘痛,报导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八、泄泻
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7岁,,渴凉水数杯,
清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
红、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1
剂而愈.(陕西中医1992;(1):35)
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
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乱,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此间奥义,难以尽言,贵
在辨证而旅治。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九、便秘
曹英信医案:刘某,男,,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
路灌肠方能大便。吾投半夏泻心汤'一世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
治便秘?’’吾日:“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
不明起落之理而用攻剂,则性情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起落.’’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天一行。(陕西中医1985;〈12>:546)
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起落失调所
致。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性情(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
气足津充,则便自润。曹老先生劝告:凡遇便机密详辨细思,求其本源,不行急于攻陷。实
属经验之谈.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十、胸痹
(冠芥蒂心肌堵塞)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近
郑大为医案:男患,55岁,,心前区痛苦,胸闷气短
1周来加重。心电图检查,心脏前壁侧壁心肌堵塞。现单独行走困难,胃脘憋闷、纳呆
,
,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滑。症属脾虚生痰,隔绝胸阳
,治以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加薤白15克,炒谷芽
30克,服16
剂后,心前区痛苦消逝,半年内未复发,已
能单独行走。(适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81<3>:
114)
按语:脾虚生痰,上犯气度,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正如《医门法律》说:“胸
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适宜,故一投即应。
十一、头痛
郑大为医案:女患,29岁,1983年6月17日初诊。头痛已5年余,常常连续头痛,闷胀
以头后部为甚,视物昏花,频频发生'久治未愈。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有时恶心,舌淡,
苔白腻,脉沉滑。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态,不可以升清降浊而致。治宜辛开苦降,
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竹茹15克,共服20剂而康复。(适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
<3〉:114)
按语:头痛伴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苔腻脉滑,病缘于湿痰困阻脾胃,气机起落失态。清气
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
汤获愈.
十二、耳鸣
沈秒勤医案:陈某,男,42岁,1980年4月6日初诊。耳鸣闭塞,头胀30余天。一周
前经五官科检查无异样,察其形体尚盛,苔黄腻而润,脉濡数。询其病史,大便不实半年余,
:睥胃衰弱,湿热蕴蒸,清窍为之不利。治法:泻热除湿,甘温补脾,以利清窍。
处方:
法半夏1O克,黄连5克,黄芩1O克,干姜3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
陈皮1O克。
服5剂,耳鸣减少,腻苔渐化。继服7剂,耳鸣消逝,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发。(江西
中医药1983;<6>:29)
按语:本案乃脾胃衰弱,湿热蕴蒸,浊气上涨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
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
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
热清湿化,耳鸣顿失。
十三、口腔溃疡
岳在文医案:云某某,男,,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单不效,
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久服之不该。询其致病之因,出门工作,饥饱不
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乱,起落得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
,: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1O克,黄连1O克j党参12克,白术1O克,茯苓1O克,
陈皮1O克,山药15克,炙甘草6克。
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内蒙古中医药1989~<2>"32)
按语:脾开窍于口,寒热错乱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频频发生。
病属寒热错乱,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可以愈。惟寒热并投j起落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
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如用本方一试。
十四、啮齿
张东明医案:胡某某,52岁。初诊:1986年5月14日。自述一月来上下牙齿互相磨切,
格格有声,身不由己,、中药和西药冷静,成效不显,
声高洪亮,连连不停,前牙已磨掉三分之一,口有浊气。伴居心中愁闷,心下痞满,时有干
呕,小便色黄,舌红苔中心黄,脉弦数。症为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起落失态
而致。治以严寒清热,辛热宣通·:
半夏9克,黄连9克,黄芩7克,干姜4克,生姜4克,党参6克,竹茹9克,
克·生姜6克,大枣4枚。2剂。
二诊:服药后自觉心中豪迈,心烦、痞满等症消逝。磨牙间隔时间延伸,且能控制。苔白,
脉数。药已中病,仍守原方,继投3剂,一
月之痼疾康复。(山西中医1987~<4>:33)
十五、目赤(结膜炎)
.黄禾生医案:崔某,女,62岁,1984年11月28日来诊。今年三月患急性结膜炎以来,
经中西医频频治疗,白睛仍旧红赤,眼眶酸痛,头昏乏力,羞明哭泣,视物昏花,清晨胸闷,
咯吐稠痰,便溏不畅,舌苔淡黄腻,,皆从肝肺有热着手,尽不
奏效。此案实由脾胃湿热涉及肺经,白睛属肺所主,故致红赤,遂用半夏泻心汤加桑白皮15
克治之,服药2剂病减,再服2剂则愈。(云南中医杂志1978;(3):35)
按语:白晴红赤缘于肺热,而本案肺热乃是因为脾胃湿热上泛所致。病源在于脾胃,不在肝
经,故清泻肝热白费无益,服药数月亦不见寸功。一经辨证正确,即便半夏泻心汤中有辛热之辈,亦能轻取获胜.
十六、不孕
彭海燕医案:田某,女,29岁,1990年3月7日初诊。婚后4年余,3年前曾于孕3
个月时无显然诱因自然流产一胎。今后3年同居未孕。曾行多种检查及治疗,盆腔碘油造影
提示:“宫腔形态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良"。测基础
体温双相,。患者平
素小腹冷感,胃脘喧闹胀满,大便质稀1~2次。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1991年2月27
。证属寒热互结·胞脉受阻而致不孕。治宜调解寒热,理气温经。投半夏泻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心汤化裁:
半夏、党参、香附各12克、黄芩、干姜、陈皮各9克,黄连、炙甘草各3克,大枣3枚。
服5剂,胃脘喧闹显然减少,苔薄黄略腻,余症同前。上方去黄芩、香附,加白术、桑寄
,见告月经40余天未至,经查怀胎,后足月安产一男婴。(陕西中医1992;
<5):225)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按语:脾胃衰弱,寒热与痰湿互结于中焦,气机不畅之传统大法,而予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消除痰湿种子安胎之效矣。
,
,调畅气机。虽不故意种子安胎,而实收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十七、小儿五迟五软
曹英信医案:张某某,女,1岁。前额狭小,发稀不润,肢体脆弱,反响愚钝,涎水多而清
淡,纳差,腹胀,拒按,易惊。舌苔白润,脉濡。病属五迟五软。当先后天并调,投半夏泻心
汤: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6克,干姜5克,炙草5克,,黄芩5克,大枣6克,党参5克。
服4剂,涎水减少,纳增。再进7剂,腹胀尽除,精神好转。继以脾肾双补,以“人参健脾丸”、“杞菊地黄丸”早晚各服半丸,调治一月,,以图治愈.(陕西中医1985;〈12>:546)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儿衰弱既久,单用补肾之法例滋腻妨食,故
先调中焦之起落,待脾胃健运,则布津微于五脏六腑,:治
疗脾肾同病时,当重视后天脾胃,为补肾确立物质基础,既而用填充肾精之法,使精血同生,脾肾共健,方能愈其恶疾.
内容总结
(1)半夏泻心汤医案选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2)半夏泻心汤医案选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3)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天两三次而不行
形
(4)凡4剂康复
(5)依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
立为痰气痞,因此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很多白色痰涎而愈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2)
半夏泻心汤医案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