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潘慰:拉面制造首富 】是由【雪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潘慰:拉面制造首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潘慰:拉面制造首富
秦沣一碗拉面,将她送上国内“2007胡润餐饮富豪榜”的头把交椅。从在香港开设第一家门店时起,她就给自己的拉面馆做了个全新定位――“快速休闲餐厅”。12年后,“味千拉面”在中国的门店已达228家,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在西安东门,“味千拉面”的招牌颇引人注目:一个头发扎成双鬏的小姑娘,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端着一碗面,朝来来往往的行人招摇着。黑底牌匾上,是红色的“味千拉面”中日双语文字。
西安是“味千拉面”进军西北的首站。
去年3月,“味千拉面”在香港上市后,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慰计划,2008年“味千拉面”的门店数量要突破300家。
与味千相遇
潘慰出生在山西,改革开放后随父母去了香港。
新中国成立之初,潘慰的父亲辞去香港工程师工作,回到内地,一心想报效祖国。但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和年代里,父母的生活并不如意。
跟着父母到香港时,潘慰只有高中文凭,只好半工半读,一方面自修英文与会计,一方面在一家售卖食品的贸易行做财务。老板看她对内地熟悉,便常常派她做财务之外的事情,帮忙去内地收购农产品。没想到,这个额外差使决定了潘慰此后的人生轨迹。
三个月后,潘慰辞掉了这份工作,决定单练,依然是做食品贸易。
做食品出口,其实是很辛苦的。要获得品质优、价钱又便宜的货源,就得到各地农村去找。上世纪80年代,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即使县城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但这些潘慰都挺过来了。
辛苦之外,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爱情和婚姻。潘慰的丈夫,就是她在做生意时结识的。丈夫的家族在美国做食品贸易,生意规模在业内也是数一数二的。
食品贸易做了10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潘慰。这一行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客户,不得不先交货后付账。所以,潘慰一直想找一个能拥有大量现金流的行业。
1995年,潘慰参加了香港的商业考察团,先后去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考察。有意无意间,她经常在世界各地“下馆子”,期望与惊喜相遇。
一次,在日本,潘慰吃到了“味千拉面”。她描述当时吃面的感受时说:“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拉面,特别是骨头浓汤,喝了还想喝。”直觉告诉自己,这个生意值得做。
“味千拉面”是日本九州岛的一个连锁品牌,经营了30多年,凭的就是汤。据说,汤是采用猪大骨以及各类鱼骨,经文火熬炖而成,含有大量的“软骨素”,有很好的补钙作用。
当时,想在中国做这个品牌代理的,不止潘慰一人。于是,潘慰邀请味千的重光社长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让他参观自己在深圳开办的做农林特产出口贸易的工厂,还带他一起去广西山区收购柿饼,让他了解她是如何跟当地的农民、供销社做食品贸易的。
经过一番考察,重光对潘慰有了信心。于是,潘慰拿到了味千的中国独家代理权。
潘慰做味千品牌的中国代理,还看中一点,自己在深圳的工厂,可以为味千加工配料。这样,同时就做了两单生意。
让日本拉面“变脸”
经过一番酝酿,1996年,“味千拉面”在香港开业了。
在日本,拉面店随处可见。顾客围坐一圈,看着老板在中央操作区煮面。老板还要忙中偷闲,向进进出出的顾客高声致意“欢迎光临”。“味千拉面”在日本不仅规模不大,同时只能容纳二、三十人进餐,而且品种也不多。
将“味千拉面”引入中国,潘慰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吃过洋快餐的人有一个共同体验,一进门直奔点餐台,点完餐自己端着盘子,找座位。中式餐馆,一般则是领座员带你去餐桌,坐下后再点餐。真正开吃,客人是要坐等一段时间的。说到中西餐的不同,潘慰有这样一句形象的话,“西式快餐是饭在等你,中式餐馆是你在等饭。”
“在香港,很多大的中餐厅都是慢慢变小,而且整个中餐厅在慢慢减少,变成休闲式的餐厅。”香港市场的这种变化,使潘慰给“味千拉面”作了全新定位,介于洋快餐与中式餐饮之间,各取其长。在口味和营养上偏重中餐,在速度上向西餐看齐。既然是做休闲快餐,品种上也不能只局限于拉面,增加了很多日式小吃。,
在香港开设的第一家“味千拉面”当月便实现盈利,当年获得60万元的利润。这完全改变了潘慰以前对餐饮业的认识,不仅利润不错,还没有收款风险。
一年后,潘慰决定在内地开店。在此之前,她先经过了一番市场调研。
1997年春节期间,在深圳世界之窗公园内,潘慰和她的同事,6人一组,推着小车叫卖起了拉面。
世界之窗是当时中国的首家主题公园,不仅景点多,而且很多景点都有节目表演,节目虽然是免票的,但却是定点表演。当时,公园门票还是很贵的,放弃看表演,游人总有一种吃亏的感觉,于是都想等着看。所以,将各个景点游览一遍,基本上需要一天的时间。游玩一天,游客总要吃东西,当他们发现有人现场煮面叫卖,尽管一碗面要价15元,还是引来许多人排队。在潘慰的记忆中,“排队的顾客起码有30个人!”
8天下来,流水就达20多万元,平均一天竟卖出2000多碗。负责配菜的潘慰,手指关节都磨起了泡。
1998年6月,潘慰下了决心,将“味千拉面”内地首家店选在了当时深圳最繁华的地段――华强北路,与肯德基,麦当劳毗邻。店铺面积160平方米,是通常日本本土“味千拉面”店的5倍。
对于选址黄金地段开店,潘慰有自己的考虑,“虽然我们业态的商品单价不高,但有很高的‘翻台率’,这就决定在商业中心,也是可以赚钱的”。人们对快餐的需求,有追求附加值的内在需求,黄金地段的商业地位,就决定了餐厅的档次。
开业第一个月,味千华强店就实现了盈利。
此后几年,潘慰的味千门店数量一直稳定在七、八家,因为此时潘慰的心思,并没有放在门店的扩张上。
铸造竞争力
日本味千各门店的厨房,只是一个简单的再加工过程,所需汤、面条、半成品等原料,都是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的。在日本参观味千的加工厂,让潘慰印象深刻。“一碗汤,就得用几十亩地、几千个平方米的厂房,经过很多流程生产。工厂是‘味千拉面’最有含金量的部分。”
“味千拉面”店堂也采用透明厨房,客人可以看见煮面的全过程。从中心厨房运来的拉面,是一包一包分装好的,每包一碗。煮面锅里有6个小笊篱,拉面放进去煮好后,会自动浮上来。厨师一手将面倒入碗中,另一手往碗里配调料、肉、菜等,最后盛上汤,面就可以端上餐桌了。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可以说,有了工业化加工做基础,才能有快餐的速度。
在香港开味千门店之前,潘慰就投资1000万港币做原料加工。“现在想来,
如果不是先建工厂,日本味千就不会把最好的食品技术传授给我们。”潘慰说,“先建厂的策略还保证了味千后来扩张时的成本控制。”
两年后,当味千进入华东市场时,潘慰又在上海开设了第二家中央厨房,负责为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的门店提供产品。
拉面店一天的流程是这样的。接货员一大早接到货后,由负责摆放货品的员工开箱分货,把各种货品有条不紊地摆放到厨房的各个指定位置。接下来,拉面店的厨师把牙膏状的浓缩汤料按比例挤出来,兑上定量的水,放到火上开始熬。“味千拉面”所用的汤,是日本味千的专利产品,配方由日本提供,来到中国后再勾兑稀释。
煮面师傅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看似舀汤这样一个简单动作都有要求,汤勺出锅时,大臂与小臂成90°夹角,这样,才能保证汤勺里的汤最满,然后,要一滴不洒地倒入碗中。
经过最初的摸索,到2003年,味千在中国进入快速扩张阶段,新店以每年20到30家的速度增加着。
餐饮业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大凡是新开张的店,都几乎是顾客盈门。但真正考验经营者的却是以后细水长流的每一天。味千有一个特点,半年就要更换一次菜单,每年菜品的更新率高达40%。在决定新品推出之前,味千高层都要进行一次“试吃”,这几乎是潘慰每月的一件例行公事。
上市成就的行业首富
2007年3月30日,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以内地为基地的快速休闲餐厅连锁经营商,打破餐饮业不易上市的僵局。
其实,潘慰此前对频频送上门的风险投资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我们不缺钱,为什么要风险投资来稀释股份?况且一、两亿元的融资也不是很多。”但2005年读到的一篇关于福记的报道,却让潘慰有所触动,福记能把快餐做到几十亿的规模,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2006年,味千决定要做IPO,一年后就在香港上市了。大家都惊叹于味千上市的速度,但潘慰却将之归结于2002年对公司产权的规范。
刚进入内地时,政策规定餐饮业是不允许外资企业独资进入的,但潘慰也不想合资,于是就借用亲戚的名义开店。这也是当时餐饮业的普遍做法。但是,随着店越开越多,又都不在自己名下,潘慰感到隐隐的不安。
于是,潘慰对门店进行了重组,将产权收归到自己名下。这个过程,同时让味千规范了税务。很多餐饮企业之所以没法很快上市,就是因为税务不规范。
味千上市路演时,,,。而到实际上市时,味千获得了192倍的超额认购,。
味千受追捧的程度,从一个故事当中可以看出。
三年前,美国某投行基金经理来到上海,碰巧看见南京路上一家“味千拉面”门口排着长队。2006年,这位基金经理在同样的地方,又看到同样的情景,敏感的他意识到了味千的投资价值。不久,他听说味千在香港推介上市的消息后,就成为认购味千股份的几个大基金之一。
2007年9月,味千公布了上半年的经营业绩。销售额达到5200万美元,增长了42%。伦敦的市场研究公司欧睿(Euromonltor)根据上述数据,让“味千拉面”坐上中国快餐连锁店的第五把交椅,排在百胜、麦当劳、德克士以及日本的吉野家(YoshLnoya)之后。
而在“2007胡润餐饮富豪榜”上,潘慰则以财富60亿元的身价,坐上了内地餐饮业的头把交椅。
“全都是纸上富贵。”说起自己的行业首富名头,潘慰则显得格外超然。现在,最让她操心的事儿,是如何用好融资来的钱。“有些上市公司眼光短浅,认为上市就是为了套现,上市就算成功。其实,真正要把公司做好,关键还是把生意做好,业绩好了,股价自然就会上去。”
潘慰计划把钱用来做实业,计划在北京、天津和成都建新厂,这样,生产基地就扩大到五家,基本能覆盖所有的主要市场了。
同时,潘慰也想进军低端的拉面市场。现在,“味千拉面”基本定位于人均花费35元左右的水平,许多消费者认为还是贵了点,潘慰设想推出一个定价在10元以下的拉面连锁店。
不过,潘慰的目光并没有单单停留在拉面上,她已在广州推出日式炭烧连锁――味牛,在上海、北京推出日式甜品――麻布十番。朝着多品牌餐饮的方向发展,是潘慰将要挑战的新目标。
2/view-513575
潘慰:拉面制造首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