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是由【凹凸漫】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本文为2022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工程?文化视域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的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编号:KY2022LX468〕;2022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侗-英机器翻译中语言模态转换的参考语法研究?〔编号:15FYY008〕;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老师根底才能提升工程?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英译研究?〔编号:2022KY0618〕。
【摘要】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为例,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阐述了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相关翻译策略,以到达宣传侗族文化,吸引外国友人理解侗族民俗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侗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地逐u成为新的热点,民俗文化成为一个民族和地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介绍的译文日益增多,成为外国游客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很多译文还存在一些缺乏之处,需要译者不断改善。本文立足于文化翻译观,以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文化的特色词汇为例,讨论特色词汇的不同翻译方法,以到达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激发外国游客来体验广西侗族民俗风情的兴趣。
一、文化翻译观
1990年,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她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
亲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应该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通过语言,人们得以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译者应使译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等值。她提出,译者应该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译入语重现原作的文化功能,从而到达文化功能的等值。也就是说,翻译是要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不应该局限于源语文本的描绘。在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展较大的调整,从而到达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广西侗族特色词汇的文化性翻译失误
每一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了特定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人文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多样性,其文化特色词汇涵括了民族的衣食住行、艺术、建筑等方面。就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而言,其目的是向外国友人宣传和介绍民族文化,要求译者客观地从文字上把汉语译成英语,让外国游客准确全面地理解该民族风貌。同时,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和内涵差异性,也会影响在其语言载体上,给同一物体同一语言烙印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源语和译语,还要熟悉两种文化,在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上要从文化的层面吸引外国游客,要让外国游客可以理解和认同。
然而,目前侗族特色词汇的许多译本,大多数都只注重源语与译语两种文字间的准确转换,而无视了文化内涵的保存和表达传递,造成文化上的翻译失误。例如,“吊脚楼〞是广西侗族的特色建筑。其译法有很多版本,比方“Leggedbuilding〞、“Elevatedgarrets〞、“Leggedpavilion〞等。这些翻译版本也许能让外国人轻易理解吊脚楼的建筑构造,却使本来风情十足的特色词汇变得索然无味。再如,广西三江侗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侗族大歌节,假设简单的逐字翻译成“February2ofChineseLunarCalendar〞,虽然做到了文字的对等,但却造成文化失误,不能有效地传递侗族大歌节的内涵,也没有起到吸引游客前往欣赏的作用。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要注重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做到文化功能对等,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三、广西侗族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
基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可以采用拼音译法和注释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有效地在文化层面上更好地翻译少数民族特色词汇。
1、拼音译法+注释法
拼音译法是指直接使用源语拼音来翻译成目的语,好处是能直接保存源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例如,“吊脚楼〞这一建筑特色词汇,通过拼音译法,将其翻译成“Dong’sDiaojiaolou〞,再加以文字进一步解释其用处“whichisawoodenhousesupportedbywoodenpillars,andpeoplewillliveinupstairs〞,那么在保存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其建筑风格。再如,“侗族大歌〞,侗族也称其为“嘎老〞,是侗族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一些政府文本直接用侗族拼音译法将其翻译成“KgalLaox〞,一些旅游外宣资料大多翻译成“Dong’sbigsongs〞,前者的音译法虽然保存了侗族词汇的特色,却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后者的直译法能让外国游客明白,却又失去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倒不如把两者相结合,翻译成“KgalLaox,Dong’sbigfolksongs〞,有利于外国游客能学到侗族特色词汇的同时,也能理解何为“KgalLaox〞。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不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而是根据译者自己对所需翻译民俗的理解找出适当的英文将其表达出来。它着重的是“语用对等〞,而不是“逐字对等
〞。比方“百家宴〞是侗族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是侗族待客最高礼仪。百家宴上,大家欢天喜地唱歌喝酒,开开心心尝用美食,因此翻译成“publicdinner〞即可。
3、混合译法
混合译法是指为了更好的传达源语信息,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混合搭配的策略。这种翻译方法适宜表达少数民族特色词汇。例如,广西三江侗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侗族大歌节可以先用直译法翻译成“February2ofChineseLunarCalendar〞,再加上注释,“afestivalcelebratedbyDongPeoplebysingingfolksongstogether〞,效果会更好。
四、结语
广西三江侗族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要对民族特色词汇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保存和传递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只有在深化理解侗族文化的根底上,灵敏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注重文化功能对等,才能让外国友人更深化理解侗族文化的底蕴,到达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激发他们来体验侗族风情的欲望,推动侗族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Bassnet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22.
[2]宋引秀,郭粉绒.“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22〔4〕88-91.
欢送访问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10-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