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优秀7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优秀7篇) 】是由【laji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优秀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世说新语读后感_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优秀7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一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缘由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悲观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厌烦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高校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讪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始终令我不愿信任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敬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常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平不够高深,还照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常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照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分。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的确令人悲观,辩论来辩论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许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伤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索,反而为后世所赞扬,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牢记。而那些装腔作势,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看法者可以反对,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看法。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二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样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担心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损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莫非因为它对自己担心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德。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出名园,先不识主子,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子,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相识这个名园的主子,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来宾挚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引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子高傲,这是失礼;靠地位名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瞻前顾后,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束之高阁。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干脆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需注意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傲慢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仔细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万紫千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将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须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三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透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妙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礼貌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接着努力学习和祖国一齐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漂亮的国度,中国。很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洁,也是最能表达出自我对某种事物酷爱之情。让每个中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向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四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高校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万紫千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原来看,犹如老友相见,格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见“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很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涵和学术探讨精神,值得我们专心探讨,专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受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看法和深厚的学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爱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打算用“家法”惩处。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说明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说明说:我原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晰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敬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宝,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气。
依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深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学问,竞相辩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探讨和国家发展必不行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相互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探讨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出名望的来宾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知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旧提出质疑,然而在座来宾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精彩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敬佩和仰慕。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遗忘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育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憧憬,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足,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讪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挚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讪笑而愤怒,而是用奇妙地语言劝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珍贵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五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非常喧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挚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超群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育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当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谢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假如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六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见,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即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搬军而还,一郡并获。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不料遇上了战乱。友人让荀巨伯离去,荀巨伯不情愿舍弃友人离开,而且还情愿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搬兵走了使全郡得以保全。
荀巨伯的友人在危难时刻还不忘让荀巨伯先行离开,而荀巨伯在危难时刻不愿舍弃友人,而且还情愿代替友人去死,让友人离开。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正是的那种深厚友情,感动了贼寇,救了全郡,可见这种精神之大无畏。由此可见做人应当讲情义,重情重义的人值得被人敬重。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七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日,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行以呢?”华歆最终答应了。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迟疑不决,缘由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恳求,怎么可以因为状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依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优秀7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ajie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