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历史的必修知识点.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一历史的必修知识点 】是由【liul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历史的必修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高一历史的必修知识点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干脆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限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限制力特别有限。
(2)神权色调: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干脆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冲突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合宗族力气,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深厚的血缘色调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第2课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相互协作,相互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改变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1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改变,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加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设殿阁高校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加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高校士起先参加军国大事,内阁地位渐渐上升,有了特地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记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改变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主动: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允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供应了高素养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旺盛。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3)隋唐:门下省。(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主动: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化
(1)秦朝: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须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限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不断吸纳新生力气,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冲突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冲突),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别,利于皇帝限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全部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干脆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驾驭,消退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变更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肯定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冲突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沟通。
2、消极:简单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简单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峻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12课鸦片斗争
一、第一次鸦片斗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缘由: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找寻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缘由: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干脆缘由: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同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斗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其次次鸦片斗争(18561860)
1、缘由: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斗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斗争的接着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改变。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夫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冲突尖锐:鸦片斗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难严峻,激化冲突。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安排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志向社会。
(2)评价:主动突出反映了农夫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的愿望,将农夫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肯定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夫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高一历史的必修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uliu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