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是由【fangjinyan20170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V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骨器



2.()右图是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鹿角铲,其制
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




3.()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
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
这反映了当时()




4.(2021•北京昌平高二期末)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济渭之间,马大蕃
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之国号源
自()


5.(2022•广东江门高一期末)随着西周分封制的实行,各封国的居民族属结构发生了深刻
改变,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
据此可知,分封制()




6.(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滴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
影响是()




、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时期,并指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8.(2021•山东德州高一期末)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
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9.()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邻国而雄诸侯”,其
主要原因是()




10.(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
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11.(2021•广东梅州高一期末)《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
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
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12.()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
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
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和亲”政策
“无为而治”

“羁縻”政策
13.()西汉时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甚至“以众暴寡”的现象
非常普遍,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①颁布“推恩令”②设立刺史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④设立中朝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1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
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
执其权,以正其臣。”这一主张旨在()




,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有闻必录”原则



16.《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
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辞藻华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王》中的商王世系可
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
当然之事也。”
材料三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
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
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
年以上。
——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
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
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
么?(6分)
18.“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的
思想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主张出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是以畜妻
《孟子•梁惠王
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旨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
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
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
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
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
十分突出。
材料二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
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
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
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
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
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兼谈张家山汉简中汉与
诸侯王国的关系》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4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
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0分)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
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
《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
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看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
卷五景帝纪
卷六武帝纪
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
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卷九十酷吏传
卷九十六西域传
——据班固《汉书》
(1)阅读材料一,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6分)
⑵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存在采集经济,学会了用火,故选A项;农业
与畜牧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C两项;材料未具体描述北京人的特征,排除D项。
,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
产品出现及原始公社瓦解,私有制度产生,排除B项;磨制工具鹿角铲出土于贵州,无法
说明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该远古人类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
除D项。
,大汶口文化中的墓葬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
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故选A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大
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依然比较落后,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
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
,周孝王为奖励育马有功的非子,将其分封到秦地,反映出“秦”的
国号源自分封制,故选C项。
“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
族的成员”可知,通过分封制,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接受了华夏文明,并逐渐成为华夏族
的成员,由此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
“废井田,开阡陌”措施进一步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故选B项。
,韩非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故选A项;以韩非为
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隆礼重法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
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未对社会发展的具体
规律做出解释,排除D项。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又吸收法
家思想,主张重法爱民,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故选C项。
,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
选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繁荣兴盛,排除B项;铁
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
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朝议制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军国大事更好地解决,减少皇帝的决策
失误,故选A项;秦朝决策权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说的
是中央内部,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朝民主观念并未渗入政治体制,排
除D项。
,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
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
度,排除B项;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D项。
,封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封国实力强大,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中央
控制的区域有限,因此是“伪统一”,C项正确。
“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①错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辖区内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故②正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
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故③正确;设立中朝是要削弱相权,与材料无关,故④错
误;B项符合题意。
,君主的权威是不能被分割的,君主应该让人民依附,巩固自己的权威,
让大臣信服,可见,董仲舒的学说服务于君主集权,故选A项;在董仲舒看来,百姓应该依
附君主,这是要加强君主权威,不是缓和君民之间矛盾,排除B项;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
威是至高无上的,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不是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
进行礼节方面的约束,排除D项。
,司马迁一方面担任太史令,获得史料,另一方面还到各
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
意识,故D项正确。
,辞藻华丽,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夏朝的统治。
⑵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
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
战载。
:为政以德;“仁政”,保护小农经济;兼爱;无为而治;法治。
关系:百家争鸣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社
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讲学盛行;自由读书、著书之
风盛行;各国统治者需要人才。百家争鸣促成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一种思想自由
潮流;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推动了社会发展。
19.(1)挑战:旧国家观念;保守势力;六国残余势力;文化地域性差异。
(2)示例
论点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
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秦朝郡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发展
县制忽视了战国以来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的客观现
实,易激化社会矛盾
论据汉初郡县与分适应了汉初的社会状况,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
封并行制后来,封国力量壮大,与中央矛盾尖锐,阻碍了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国力上升,国家逐步取消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郡县制郡县制成为主体,巩固统一,推动国家发展,社会繁荣
20.⑴史学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
正史所效仿。另外,《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
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⑵示例:
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
社会安定。
酷吏传: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