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水旧事
-------辽河大闸锁蛟龙
丁伟成
有道是:“巨川西流过营盘,半世风云现眼前,一闸缚锁蛟龙肆,辽东湾畔尽欢颜。”
一条文化底蕴久远的大河,用她无尽风尘岁月的历史巨澜席卷泥砂在渤海北岸侵占辽东湾的边缘,千百年冲积成为三角洲荒原。辽河---带有土暗浑黄色彩的蛟龙,在人间不知道肆虐多少次,尾闾从“海城历林口”摇摆到“猪嘴河”、“大白庙梁房口”,再辗转弯行过“鸭岛、鸡爪沟”,出“永远角”扑奔大海。这“既能载舟又可覆舟”的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在用水的同时无不经意于防水,连居所地名都带着生存安全本能希冀----辽河不治辽宁焉宁?100年前前人疏导,顺应自然潮流,辽河有了“冷家口一分为二”,双台子河成为辽河入海河道之一。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为实现辽河治本,于47年前清明时节的三个春夜,成功实施“截辽入双”,从此全辽之水的辽河干流改从盘锦入海至今,而浑河、太子河交汇后成为独立水系沿辽河故道(“大辽河”)依旧从营口入海,只是它已经没有一滴嫡出的辽河水了,“大辽河”已经是“有河而无辽”,辽河故道冷家口到三叉河口的一段-- “外辽河”也成为“大辽河”的一级洄水支流。但,浓浓的“辽河情结”让历史称谓人为地惯性延续,也有了盘锦的“为辽河正名”。世事沧桑时过境迁,真是历史多代谢往来成古今!
是光阴终使盘锦和营口成为辽河水系的两个出海口门,是辽河衍生了三角洲陆地,衍生了营口和盘锦两个风格各异又地域相连的城市。从历史渊源、社会文化上两座城市也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早在1858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开辟九个通商口岸。东北地区被迫开放的唯一口岸是牛庄。后来,英国领事来牛庄,发现营口的条件比牛庄要好,就硬说营口就是牛庄,把口岸改到营口来了。因此营口有机会感受近代文明洗礼。民国时期营口成为管辖22县的奉天省辽沈道道台的衙门公署。周总理在20年代留学西欧时,就是由这“牛庄港”出国的。1959-1965、1976-1984盘山县、盘锦区、大洼县两度隶于营口市领导,多年来的行政区划变更调整、地市合并、分营治盘---“盘锦人”成为营口人,参加了开发营口的“三大工程”和“大营口”的建设,部分“营口人”成为第一批“新”盘锦人,成为新盘锦的建设者,地域相连很令人产生亲切感,恰如波涛翻滚的“大辽河”--“一条大河波浪宽,兄弟相望在两岸!”
松辽大运河一直是历史上先人的调水构构想。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也一直是现实的畅想。清康熙年间就有“沟通松花江与辽河,实行水陆联运”的记载;光绪三十二年提出开凿松辽运河;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松辽运河的意义和线路均作了精辟论述,而真正进行规划设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1955年到1960年间,完成了规划报告,(当时主导思想一是通航,二是灌溉,筹建主导工程有大来水库、哈达山水库、石佛寺水库等,1961年因压缩基建而停建)。1956年6月,水利部召开有关松辽运河问题座谈会。对今后松辽运河规划的方针、范围和组织做了分工。1957年1月,沈阳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了《松辽运河开发的可能性》的报告,着手编制辽河流域规划。1958年3月,水利部在松辽运河规划座谈会中确定由
第二松花江分配给松辽运河航运及灌溉用水60亿立方米,在灌溉用水中辽宁省用水占30%为12亿立方米。营口是大辽河(松辽运河末尾端
798club光谷别墅聚会优惠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