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和分类的区别是什么?一般对已知物体类别总数的识别方式我们称之为分类,并且训练的数据是有标签的,比如已经明确指定了是人脸还是非人脸,这是一种有监督学习。也存在可以处理类别总数不确定的方法或者训练的数据是没有标签的,这就是聚类,不需要学习阶段中关于物体类别的信息,是一种无监督学习。
Haar分类器实际上是Boosting算法的一个应用,Haar分类器用到了Boosting算法中的AdaBoost算法,只是把AdaBoost算法训练出的强分类器进行了级联,并且在底层的特征提取中采用了高效率的矩形特征和积分图方法。
在2001年,Viola和Jones两位大牛发表了经典的《Rapid Object Detection using a Boosted Cascade of Simple Features》【1】和《Robust Real-Time Face Detection》【2】,在AdaBoost算法的基础上,使用Haar-like小波特征和积分图方法进行人脸检测,他俩不是最早使用提出小波特征的,但是他们设计了针对人脸检测更有效的特征,并对AdaBoost训练出的强分类器进行级联。这可以说是人脸检测史上里程碑式的一笔了,也因此当时提出的这个算法被称为Viola-Jones检测器。又过了一段时间,Rainer Lienhart和Jochen Maydt两位大牛将这个检测器进行了扩展《An Extended Set of Haar-like Features for Rapid Object Detection》【3】,最终形成了OpenCV现在的Haar分类器。
Haar分类器= Haar-like特征+ 积分图方法+ AdaBoost + 级联;
Haar分类器算法的要点如下:
①使用Haar-like特征做检测。
②使用积分图(Integral Image)对Haar-like特征求值进行加速。
③使用AdaBoost算法训练区分人脸和非人脸的强分类器。
④使用筛选式级联把强分类器级联到一起,提高准确率。
Haar-like特征你是何方神圣
Haar-like特征,那么我先说下什么是特征,我把它放在下面的情景中来描述,假设在人脸检测时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子窗口在待检测的图片窗口中不断的移位滑动,子窗口每到一个位置,就会计算出该区域的特征,然后用我们训练好的级联分类器对该特征进行筛选,一旦该特征通过了所有强分类器的筛选,则判定该区域为人脸。
所谓的特征不就是一堆堆带条纹的矩形么,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这样给出解释,将上面的任意一个矩形放到人脸区域上,然后,将白色区域的像素和减去黑色区域的像素和,得到的值我们暂且称之为人脸特征值,如果你把这个矩形放到一个非人脸区域,那么计算出的特征值应该和人脸特征值是不一样的,而且越不一样越好,所以这些方块的目的就是把人脸特征量化,以区分人脸和非人脸。
为了增加区分度,可以对多个矩形特征计算得到一个区分度更大的特征值,那么什么样的矩形特征怎么样的组合到一块可以更好的区分出人脸和非人脸呢,这就是AdaBoost算法要做的事了。这里我们先放下积分图这个概念不管,为了让我们的思路连贯,我直接开始介绍AdaBoost算法。
2 AdaBoost你给我如实道来!
Boosting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弱学习方法提升成强学习算法,也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Kearns 和Valiant牛《Crytographic Limitations on Learning Boolean Formulae and Finite Automata》的相关证明【4】,在此不深究了。
(AdaBoost在Haar分类器中的应用,所以只是描述了它在Haar分类器中的特性,而实际上AdaBoost是一种具有一般性的分类器提升算法,它使用的分类器并不局限某一特定算法。)
上面说到利用AdaBoost算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好的矩阵特征组合,其实这里提到的矩阵特征组合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分类器,分类器将矩阵组合以二叉决策树的形式存储起来。
我现在脑子里浮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些个:
v 弱分类器和强分类器是什么?
v 弱分类器是怎么得到的?
v 强分类器是怎么得到的?
v 二叉决策树是什么?
AdaBoost的身世之谜
Valiant牛《A Theory of the Learnable》提出了Boosting算法,Boosting算法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弱学习和强学习,所谓的弱学习,就是指一个学习算法对一组概念的识别率只比随机识别好一点,所谓强学习,就是指一个学习算法对一组概率的识别率很高。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弱分类器和强分类器就是弱学习算法和强
adaboost算法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