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蒹葭》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蒹葭》教案
执教者:陈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并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能够读准字音。
2、理解“兴”的表现手法并说出其作用。
能力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说出诗歌第一章大意,理解其主旨。
德育目标:能够不畏险阻、持之以恒的追求自己理想。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重点
难点
目标达成度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朗诵感知

赏析景物




理解第一章主旨



教学资源
教学参考书、多媒体
教学后记
本节课师生互动比较好,提出的问题步步深入,学生都能理解并提出了一些精彩的疑问,比如在讲到时间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是“初冬”。
这次课的结构设计比较合理,把难点“兴”的理解放到“景”和“情”之后,并举学生孰知的例子,如关雎鸟的专一来象征情感的忠贞,进而再次请同学思考:诗歌为什么选芦苇来起兴?真正使同学的大脑动起来。
如果拿一些真正的芦苇到教室,让同学直观的认识芦苇的特点,效果会更好。
可以把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歌曲中“兴”的运用列举一些,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对“兴”的理解以及运用。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达成目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歌曲)
同学们感觉这首歌好听吗?
除了优美的旋律,更打动我们的还是歌词中透露出来的神韵飘渺的意境以及真挚的情感,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的,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了二千多年,足见它的魅力。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歌曲欣赏
情感体验
引导
品味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朦胧、美妙的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
知识新授
(一)感知朗读、读准字音
1、听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扫清字面障碍,正音。
3、配乐齐读,给以指导,要求学生读出长音与拖音,并注意姿态、调动五官与四肢,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诗歌朗诵中。
3、单独朗读。
全体朗诵感知音律
体验感受
通过反复朗诵、感知诗歌意境。
(二)理解诗歌第一章大意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弄清第一章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共同提出解决。
2、共同释疑。(关键字词见PPT)
3、概括第一章的大意。
明确:主人公强烈思念“伊人”,苦苦追寻却得不到。
小组讨论学生质疑
讨论分析启发解疑
记住第一章关键字词,理解其大意。
(三)赏析景物、把握情感。
1、理解诗歌内容
1)时间:深秋的早晨。
依据:白露、蒹葭、霜雾
景物特点:
蒹葭: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地点:秋水河畔
依据:芦苇、在水一方。
水的特点: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3)人物:“主人公”、“伊人”
活动:追寻
追寻的过程:险阻、艰难
依据:道阻且长,道路崎岖漫长
“主人公”放弃了吗?
依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追寻的结果:可望而不可即
“主人公”的心情:惆怅、凄婉
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蒹葭》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