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4座资源枯竭城市面临转型
http://news. 2009年04月20日14:22 新华网
瞭望东方周刊2009017期封面
“煤都”阜新:种菜养猪也是条活路
从1987年开始酝酿到今天,22年间阜新的经济转型始终有一个首要目标:安置就业。这对于非资源型城市,也有着参考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辽宁阜新报道
大棚里的机器轰轰作响,但这并不影响原新邱露天煤矿职工郭军在一旁酣睡。他的手上,干活用的帆布手套还没来得及摘下。
郭军的妻子说,2002年他们从阜新市里搬到这个叫碱巴拉荒的村子种大棚后,就没有中断过这样辛苦的劳作。
那年夏天,刚刚下岗的郭军和妻子、工友们一同到阜新市府大院要“说法”。
“有个姓李的市领导当天就把我们领到碱巴拉荒,说这就是你们的明天和希望。”7年后,郭军的妻子向记者讲起那一幕时,还有些兴奋。
那会儿,正是碱巴拉荒风光的时候。这个远离城市的小村庄成了阜新人的希望:无论市委书记还是普通工人,都寄望于它的模式能够拯救这座衰老的煤城。
碱巴拉荒对于其他资源型城市的意义,甚至还吸引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但是,2003年,几乎全中国都知道了矿工们离开碱巴拉荒的消息。
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当年和郭军一起来到碱巴拉荒的上百户工人,如今只剩下十几户。离去者空出了大棚,不过仍
有人不断从城区里寻过来,在这些塑料薄膜建筑的温室里培育着自己的未来。
“八大井”倒了
郭军来到碱巴拉荒的时候,他的熟人里几乎没有不下岗的。
那时,阜新“八大井”开始倒闭、破产。这八座煤矿的开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之前,在矿上当工人曾经被看作“铁饭碗”。
“八大井”的煤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减少,阜新矿务局自1994年拖欠职工工资,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
到2002年下半年四个大矿倒下后,阜新不到80万城市人口中,超过15万人下岗、失业,20万市民生活在低保线下。
“买断”,他随即跟着工友去市里上访。
根据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字,这一年中国47个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已有20个属于资源萎缩或枯竭,其中资源接近枯竭的有14个。
加上经营不善等原因,大型国有煤矿纷纷倒闭、破产。
阜新的工人们就是在这时被带到碱巴拉荒的。“那时西边是农民大棚,东边这片都是刚盖好的大棚,塑料布都铺好了,上边盖着草帘子。”每个大棚边上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矿工们带着行李就可以住进来。
村里当时正鼓励农民种香菇,工人们也跟着学种。由于技术员的帮助,第一年家家丰收。按照预计,这个产量能让大家挣上一两万元。
但是整个区域集中种植一种作物,导致香菇产量剧增。曾承诺以每斤2元保底的收购公司把价格降到了几角钱。郭军说,这一年若是把政府贷款1万多元买的菌株算上,他家就是赔了这1万多。不少人还搭上了所有的“买断钱”。
第二年工人们就匆匆离开了这个小村子。那以后,碱巴拉荒就好像被外界遗忘了。
让矿工们有事做
对于让工人们去农村,阜新政府的官员有着自己的解释。
“阜新在清代是牧区,土地几乎没有被开垦过。,远高于全。这里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阜新市经济转型办公室主任董彦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首先提出,阜新可以通过
发展农业来解决煤矿资源枯竭的问题。随后,阜新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2002年2月,李岚清在阜新调研时,明确提出转型的“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重点目标是就业再就业问题”。
“当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要解决下岗、失业问题。”董彦超回忆说,那时没有别的奢望,就是要让矿工们有事做、有钱挣。至于后来发展到农产品加工,是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2003年那次有些狼狈的撤退中,只有20多户工人留了下来,“大多是走不了的”。
14号棚姓董的工人,原来在阜新氟化工厂上班,2002年揣着5000多元“买断钱”来到碱巴拉荒,结果都搭了进去。“到年底的时候几乎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是老人给了过年钱。”董师傅不是没想过离开,但他没有自己的房子,“没工资收入了,不好意思吃老人的”。
他和妻子到处借钱开始筹备第二年的菌株钱,“当初家里也反对过,好好的城里人到农村干啥呀。就是没别的出路了。”这一年他已经36岁,“扛大包都没人要。”
郭军说,他们到这里就觉得喝水不是滋味,当地农民却说没问题。工人们后来把水拿去化验,发现氟超标,这才明白村里农民普遍牙黄的原因。
但是一时没钱改善,留下的工人们,牙齿也慢慢变得不那么洁白了。
从2002年到2004年,阜新矿工下岗最高潮的时候,政府在近郊建立了七八十个与碱巴拉荒类似的农业示范园区。人来人走,总有留下的。现在,这些园区安置了2万多名下岗失业职工。
董彦超觉
中国44座资源枯竭城市面临转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