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犯罪心理学案例.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犯罪心理学案例 】是由【文艺人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犯罪心理学案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犯罪心理学案例
山西阳泉系列杀人案杨树明的犯罪心理解析
一、疑难案件的疑难点
杨树明系山西省阳泉市矿山公安分局管辖的马加坪、桥头区域内系列扎刀案及杀人虐尸案的主犯。根据已经查明的情况看,从第一起扎刀案发生(1992年3月2日)至他落网前的最后一起(2004年11月24日),在近13年时间内,他先后实施扎刀案11起、杀人碎尸案2起。此案历经十多年时间,从侦查到抓获犯罪嫌疑人其过程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犯罪人的心理更具有研究的价值。首先,这是一起破案几乎无线索、无证据依靠的系列案件。犯罪人大多趁着夜黑路歧实施犯罪,其中7起案件的被害人在没明白怎么回事时就已经遇害;而另外4起的被害人由于事发突然又受重伤,基本没看清作案人的长相。作案人杨树明也强调:他不对认识的人下手,每次作案都是先看好前后无人、配好脚步的节奏才动手,因而“命中率”很高,不死必伤。所以,被害人即使侥幸生还也无法在事后进行有效的辨别并提供证词。此外,本案的特殊性还在于,作案方式简单,犯罪手段熟练,犯罪人
的特点是只针对女性,只扎、只杀、不抢、不奸,这些特点令人不禁怀疑到“他是否具有生理缺陷或因女性而受到过伤害”?譬如我们能想到的:生活中曾有继母的虐待、母亲对家庭的背叛、青春期受过女孩的嘲笑、初恋的失败、婚姻遭受挫折、或者因嫖娼染上难以根治的性病,等等。问题在于,排查嫌疑对象时此人恰恰不具备上述假设的任何一条。案件破获后,犯罪嫌疑人承认了犯罪事实并交待了大量犯罪情节,但他的犯罪动机仍然令侦查人员费解。笔者在访谈中,曾给他留下思考题,让他思考后回答我:为什么要伤害女性?为何只扎女性?女性哪里对不起他?他在思考了一天之后告诉笔者,他第一次外出扎人是因为心里烦,并非为女人;第一次外出杀人虐尸是因为喝了酒,好像也没有女人对不起他的事;而在家杀人碎尸是因为那个女人总穿戴整齐,还打一把小洋伞从他家门口过……如果再追究下去,他给出的理由可以总结这样几条:“这个社会不好……”;“我是学生,警察是老师,我就给老师出道题”;“我得不到的,我就把她毁掉……”。这些就是他给出的作案理由。这是没有逻辑关系的理由,让人费解的理由。如此艰难的一个案件
,阳泉市公安局专案组的警察们尽其全部智慧与能力,,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寻找到突破口:从其中一起白天中午失踪后被碎尸的女性被害案入手。因为此案具有行为分析的切入条件:通过被害人回家的时间段与空间线路的交叉点的排列,对所有在交叉点上、在这段线路上的居民户排列,然后一家一家地入室观察访谈、分析可能的作案空间条件、作案微观条件,落实每家人员情况、寻找可能的作案疑点和蛛丝马迹,终于将嫌疑人的范围缩小。由于本案的特殊难点,最后他们开始尝试着向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方面寻找帮助。结果,犯罪心理分析及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虽有倾向性,但仍有不确定性。如犯罪心理分析的意见是,嫌犯的性格、年龄、兴趣与爱好、其职业挫折等特点都接近作案人特点,但有一点难以解释:一位“曾经自己亲自照顾女儿7年的人如何在女儿上学后一个多月就在家残忍地将另一名女性碎尸并虐待?”心理测试也同样,对这位重点嫌疑人连续测试5遍都未通过,然而,他又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反应不明显。最后,如何判断?
如何拍板?难题还是留给了阳泉市公安局的同志们。结果,阳泉市的警方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通过对此案侦破过程的了解,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了解,笔者对此案的总结可以概括为这样六句话:命案必破是动因;领导重视是关键;专案专办是保证;行为分析是方法;调查走访是落实,侦查讯问是突破。此案的经典之处恰如现任阳泉市公安局局长李柏所言:只有没做完的工作,没有破不了的案件。
二、貌似正常的异常犯罪分子
实事求是地说:本案主犯杨树明是笔者在研究犯罪心理多年中遇到的一个“疑难杂症”。他外貌老实,甚至给人以敦厚的印象,但事实上他心计极细,一点事情都要琢磨很久;他平时白天除外出干活很少出门,但夜间却像幽灵般地外出作案;他每天在家看黄片,甚至偷窃性用品商店的性用品在家试用,但他从无婚外性行为,即使对女性实施系列侵害案,也从无一起案件伴有性满足的行为……。外在表现有明显的矛盾性或双重性。他的作案动机也令我们在接触他之前感到疑惑不解:他个人成长及生活状况基本正常,父母健在
,父亲当过兵,母亲一直在家操持家务,用他自己的话讲,母亲勤俭持家,带大他们5个子女。他上有兄姐,下有弟妹,在日常生活中,姐姐给他帮助最多,尤其在他遇有经济困难时都是姐姐帮助他渡过难关。他只谈过一次恋爱,时值22岁,恋爱对象就是现在身边的妻子。他身高178公分,浓眉大眼,是妻子先看上他,没有太大的恋爱挫折,只是他家里经济条件差些,为此妻子家里曾有微词,但妻子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妻子有稳定的职业,在国营单位上班,而他一直无稳定的职业。也正因为此,他有更多的时间在家照顾女儿。上述的这些经历找不到让他憎恨女性、伤害女性的任何理由。此外,他从不嫖娼,所以不会因染性病而憎恨女性;他也没有性无能,不会因为做不成性事而攻击女性……笔者与他接触时曾明显地感到他有极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访谈开始阶段,他对所要填写的心理问卷咬文嚼字地找茬儿,然后对于笔者的口头提问一开始也是答非所问,用不少的时间与我们扯些无关的事情。对于涉及他内心的问题或案件中某些敏感问题时,他基本上是故意南辕北辙地回答。这些表现非常符合心理治疗中常见的抗拒现象。对此
,预审人员都很困惑:他已经交待了罪行,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知道他作案的心理?重的问题都交待了,为何轻的问题反而不愿说呢?看管他的警察还告诉我们:这个杨树明进了拘留所后,让他洗澡,他竟然死活不肯脱裤衩,最后,竟是穿着裤衩洗了个澡……。总之,他的人格表现极矛盾,作案动机极隐晦。但是,他并不是“天外来客”,他的心理问题也并非不可理解,只是需要费些周折。如前所述,我们在侦查阶段对他的性格、年龄、兴趣与爱好、职业挫折等心理描述都还是接近他本人心理特征的。通过笔者对他两次的访谈,他的心理问题非常适合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而且他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双重性,就在于他的心理具有多重矛盾性与冲突性,由此造就了他的双重人格。
三、双重人格源于不曾化解的心理冲突
(一)无能与自尊的冲突。
能力往往决定人的活动水平,也间接地决定人的生活水平。能力强者大多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或自己谋生,而能力弱者则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在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智能,除此外还有社会能力、技能等。以遗传为主的智能是人最基本的能力
,决定个人的学习、受教育程度。这种能力一般从人到学校接受教育中的学习成绩就可观察到。显然,杨树明在这方面能力较差,他自己承认,从上中学起学习就不行,总在班里倒数的范围内,“40人我考到30人之后”。由于他学习较差,所以,毕业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的职业。他初中毕业后在短短的3年内先后在铸造厂、建筑队、税务所干过短期工,后来又到当地的一家钢琴厂做油漆工,做了5年。这5年是他较顺心的时期,他曾到北京的钢琴厂培训过,同时,在钢琴厂与现在的妻子认识并恋爱,这是1986到1990年之间的事。1990年钢琴厂倒闭,他一下子失去稳定的工作,又回到铸造厂,干着他不喜欢的工作。他自己讲,这段时间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即1990年以后),开始出现各种不满,对社会不满,对管事的工头不满。同时,由于他已经开始恋爱,面临结婚的压力,虽然女孩对他很好,但女方的家庭因他没有稳定的工作而看不起他,这是他出现心理压力与冲突的早期阶段。根据专案组的调查:杨在这时间曾出现过对路边洗衣女性的攻击行为,将人掀到沟下
,导致他人受伤。至1992年3月,他开始了第一次扎人作案。他结婚后也试换过很多工作,但总是不稳定。问题在于,杨树明不仅智力水平较低,而且他的社会能力也较弱。他不善与人打交道,在工作中常与管他的人发生冲突与争执,这也是他容易被淘汰、甚至被处罚的原因之一。他妻子提到一件事:一次他承做的一批活做坏了,他不得不赔偿,大约要赔三千多块钱。杨树明竟然急得在路边等他妻子下班,当他见到妻子时竟然跪下直哭。后来,还是在杨树明姐姐的帮助下还的钱。由此可见他在生活中的无能与懦弱。如果仅仅因为个人能力较弱还不至于导致人去犯罪,许多无能的人也是老实之人。然而,杨树明的人格矛盾在于他有极强的自尊心,极要面子。办案的同志告诉我们:他在预审交待中曾谈过: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他陪妻子去女方亲戚家,因为他家里较困难,所以没带什么像样的东西。尽管如此,亲戚没有计较,还给了他和他妻子很多钱和物。就是这样,他回到家仍然非常不高兴,对他妻子讲,以后不去了,免得丢脸。以后每年春节杨树明都从不陪妻子去拜访亲戚。另一调查也印证这一问题。当笔者问他你从小到大

犯罪心理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艺人生
  • 文件大小2.83 MB
  • 时间2022-10-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