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与禅
摘要: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许多都与禅及禅宗思想有关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门》。本文首先对明治时期禅宗概况进行介绍,接着描述漱石学生时代与禅的关联以及他的两次参禅体验。最后分析作品《门》与禅的关系,其中主要分析“风吹碧落浮云尽”和“本来面目”的内涵,分析其中蕴含的禅宗观念,从而剖析出夏目漱石对于自我存在的危机感问题。
关键词:参禅《门》本来面目自我存在
一、明治时期的禅宗
明治八年政府允许信教自由后,佛教在时代变迁中开始向新的方向前进。在禅界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军人物――释宗演。少年时代他在越溪身边受到禅宗的熏陶,后在曹源寺仪山、圆觉寺洪川的门下修行。后来释宗演进入庆应义塾学习,毕业后受校长福泽谕吉推荐去锡兰留学,回国后担任圆觉寺管长。当时在日本有很多慕道的在俗者,夏目漱石也是其中一员。
在宗演门下的铃木大拙是世界有名的禅学家。铃木大拙把禅的日语读音“Zen”作为禅推向了全世界。大拙少年时代在金泽的雪门下学禅,后在镰仓圆觉寺见到洪川并在宗演门下学禅。铃木大拙运用禅理去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从而使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和谐统一,在这一方面和漱石的宗教观念相契合。
二、漱石与禅
(一)学生时代与禅
在第一高等中学时代, 对禅学颇感兴趣的同学“天然居士”米山保三郎给漱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明治二十年九月,进入预科一级的漱石出于“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就安心了”的原因下选择了建筑专业作为前进的方向。但是米山认为比起建筑学,文学更有生命。衣食问题根本不在米山的眼中,因此漱石对米山感到十分佩服,于是当下改变主意,又决心做一个文学者。后来漱石去圆觉寺参禅也是米山的推荐,可以看出米山对漱石的影响之大。
在学生时代,另一位好友太田达人也对漱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玻璃门内》有关于太田达人的描述:
他时常思索着一些我当时想都不曾想到过的问题。
他偶然视及这一景色后,曾低声叫道:“啊,我有所悟了。”/所以他这蕴含着某种哲理的言语,就像什么密码似的,把不寻常的响声传入了我的耳朵。“有所悟这玩意儿真是奇妙哪。”/我听后,还是一句话也接不上去。
在修禅悟道的同学面前,漱石始终是“接不上?”“感到有愧”的,可以看出学生时代的漱石受同学与好友的影响,对禅宗十分憧憬。
(二)圆觉寺参禅
明治二十三年漱石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在他给好友正冈子规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厌世”情绪,表达了他对烦恼此岸的嫌恶和对涅??彼岸的向往。明治二十年三月漱石的长兄逝世,同年六月二哥逝世。明治二十四年漱石的三哥和三弟的妻子去世。夏目漱石既有作为寄子、养子之痛的原体验,又经历了多位亲属相继去世的死别之苦,还有作为时代精英阶层期待实现自身价值却难以实现的
“求不得”之苦。正是这些痛苦的体验和这些契机使漱石走向宗教,寻求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
明治二十六年六月初到七月初,漱石在宗演门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参禅。第一次参禅,老师宗演交给他的题目是“赵州‘无’字”。在得到这一“公案”后,漱石力图按照要求去参悟。但是由于“本来想象力敏锐,很难把念力集中在一点上”,最终参禅失败,没有特别的收获。
漱石第二次到圆觉寺参禅是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末到二十八年一月,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其动机,按照他给
夏目漱石与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