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如何评价幼儿不合常规的行为.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如何评价幼儿不合常规的行为.doc如何评价幼儿不合常规的行为
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幼儿自尊心逐渐得到发展,开始形成。这个阶段,幼儿正处在自我评价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评价的依存性,即是根据成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成人应该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然而一部分幼儿教师或其他成人往往简单笼统地对孩子进行评价。例如说“真是个好孩子”“真聪明”“真笨”“你真坏”之类的话,把幼儿粗暴地进行两级分类。而不能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同时辨证、具体地指出幼儿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不足。在这学期开学阶段,我带着“成人如何评价幼儿的行为”这一问题,到了几所幼儿园的小班进行了观察调研。
案例描述:
今天,我来到某某幼儿园观摩王老师的美术活动。活动进行到后半部分时,王老师让幼儿在图画本上画画。当王老师在巡回观察指导幼儿作画时,抓住了正在桌子上画画的小明。王老师厉声批评小明说:“老师讲了多少次了,不能在桌上乱涂乱画,你这样做对不对?”小明说:“不对。”王老师问:“你自己说,该怎么办?大家说小明是不是坏孩子?”幼儿们大声叫道:“是坏孩子。”小明不知所措,王老师让他用自己的衣服把桌子擦干净。有孩子大叫起来,小明听了,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护着衣服直往后退。王老师见状说:“老师今天就原谅小明了,以后再不能乱画了,大家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幼儿们齐声回答。小明也松了一口气,护着衣服的手放了下来。可是,没过几天,我又到王老师班上参加活动,发现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然而,王老师却视而不见。
案例分析:
一、错误的评价引发“晕轮效应”与“手表效应”
王老师对小明的评价没有讲究技巧,对幼儿的心灵有一定的创伤,而对于其他幼儿则产生了“晕轮效应”和“手表定律”,容易让幼儿形成膨胀、激进的心理,专挑别人的缺点与错误。幼儿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全面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因素,不去探索、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期这样,幼儿会逐步发展成为冲动、极端、浮躁的心理。
二、采取正确的态度
王老师对小明的评价是不恰当的,在批评中教师的态度应做到以下五点:
。幼儿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事实情况,尊重其想法,不能想当然地批评幼儿。教师在提出教育要求时,应以尊重幼儿的方式进行,包括尊重幼儿的经验、个性、行为习惯等。案例中,王老师看见小明在桌子上画画,就武断地说:“老师讲了多少次了,不能在桌上乱涂乱画。”而没有结合当时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展开教育。比如:王老师可以以欣赏的眼光看看、问问小明画的是什么;然后再因势利导地利用故事或游戏了解小明在桌子上画画的原因,进一步开导小明不能在桌子上画画,进而让全班幼儿明白不能在桌子上画画,及为什么不能在桌子上画画。
。教师应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带偏见的进行教育,既要看到幼儿的缺点,也要看到其长处,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避免受“晕轮效应”(一个人的突出特征像耀眼的光环,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由此确定了对其整体评价而个体的特征却相对模糊并被忽视)的不良影响。案例中,王老师看到小明在桌子上画画,就诱导幼儿给出“小明是个坏孩子”的评判。在那个时刻,王老师和其他幼儿都忘了小明的优点与长处,而认为他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很差的坏孩子。

如何评价幼儿不合常规的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