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老城文化新叙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老城文化新叙述
通过老城文化的重塑,传统与现代在青岛市市南区有机融合,使人们重新看到了青岛特有的文化肌理,激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当我们为繁华的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所累,并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是否也曾追忆过旧时那份恬淡安宁的慢生活。
寻回慢生活,要回老城区。
青岛老城区的美无须赘述,“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早在百年前康有为先生就为青岛做下了最好的注脚。
而寻回慢生活,更要传承“老”文化。
建置一百多年来,一大批文人名士与典雅的城市建筑一起,积淀了青岛城市文化的综合体。而城市文化的内在价值,也让青岛充满朝气。
百年前青岛城市文化,发轫于市南区。百年时光,老城区斑驳的光影见证了多少文人墨客,康有为、闻一多、老舍……都在青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过去,微咸的海风依旧吹拂着层层叠叠的绿树,温暖的阳光依旧照耀在古朴典雅的街道,这一切都成了老城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
如今青岛城市文化,蓬勃于市南区。当隐藏于树阴下的咖啡厅、书店、美术馆与百年前的老街融为一体,古朴的老城区平添了一抹现代的亮色。通过老城文化的重塑,传统与现代在青岛市市南区有机融合,使人们重新看到了青岛特有的文化肌理,激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变与不变的文化传承
万物皆变,不变之中蕴含着变,变化之中又包含着不变。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城市的可识别度却逐年降低。中国人好旅游,拖家带口由南至北,又从东向西,走了数十座城市踏了数万步后突然发现,现代城市建设让不同城市差距甚微。现代化建筑冷冰冰拔地而起,那些“冒着热气”的街里小巷却隐遁消匿;商圈同商店一般可以“连锁”,越来越多的新地标层出不穷……无需10年,那些久违归家的旅人站在自家楼下,将深感物是人非。
青岛,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可能只剩老一辈们还记得黄岛路上的青石板、60户居民公用一个厕所的筒子楼。而市南区,青岛开埠的根脉在此,精华亦在此,见证了青岛百年繁荣的大学路,更是老城区的精华之一。这片隐匿在闹市里的“心灵净区”,如今在老城改造的脚步中没有被外来文化入侵,保留着最真的自己,优雅转身。
2011年,大学路附近黄县路上一处曾经萧索破败的院落获得新生:全国首个以文学作品命名的博物馆一一骆驼祥子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自建成以来,骆驼祥子博物馆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数量从开始的每年几千人增加到现在的六七万人。
博物馆常务馆长吕谊说:“6年来这个馆已接待30多万人次,黄县路越来越有书卷气。来这里的多是大学生、情侣,还有日、韩等国的游客。特别是从2014年旅游旺季开始,大部分时间每天都能保持1000多人的参观数量,而且这些访客中,很少有旅行社的团体游客,大部分都是独自前往的散客。

实际上,位于一条狭窄胡同内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地理区位并不好,周围的标识并不明显,很多人都是打听着才找到具体位置,吸引他们来参观的因素更多是对老舍先生的个人文化归属和情怀。
与此同时,大学路这些年悄悄地生长出三四十家追寻文化品位的咖啡屋、照相馆和西洋杂货铺,其格调更似是旧时光里的斑驳记忆在今朝的遥想。
城市肌理和建筑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建筑虽有使用期限,文化却没有期限,传统老城是城市记忆的发源地,更体现了城市的文脉和

老城文化新叙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7-08-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