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
。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 .掌握第一次正式接触的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意境,品味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品读课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
3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读文入境,品味作品语言。
教学重点: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
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导入
请同学们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特别是月光下荷塘的景色。同学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这个荷塘是朱自清当时任教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三、写作背景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
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
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内心是想“超然”,而又不想“挣扎”,一方面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
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不满,有强烈的正义
感,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向往洁净、自由、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没有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愿投身革命,希望有所作为的热情与无从选择的痛
苦,内心充满着矛盾、惶惑、凄苦之情。
内心状态: 由于内心颇不平静,因此为了散心,为了排解内心的这种苦闷、忧愁,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要等夜深人静之时踏着月光去游荷塘。
四、分析课文
分析1、2、3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的幽静与作者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
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
比喻
荷叶: 舞女的裙
荷花: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
的修辞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如:1、你的眼睛在倾听(听觉与视觉的转移)
2、他唱得歌真甜(听觉与味觉的转移)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视觉转为感觉)
4、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的转移)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五自然段:荷塘下的月色
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如梦
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
景物:树、远山、路灯
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表示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依
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了文眼。
第七自然段:联想部分
《采莲说》----- 无福享受
《西洲曲》----- 惦记着江南
作者为什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
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由眼前的景物联想
到江南采莲的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
并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说》描写嬉游的光景于是又记起《西州曲》
的句子思念之情---触景生情,独在异乡,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
无所适从,欲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
向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子已熟睡已久。
荷塘月色教案-次旺拉姆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