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是由【艾米】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在1960年代指出,生态规划(Ecologicalplanning)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
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评价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标准。
,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生活质量高"
,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
,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以上10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
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创建生态城市就是要依据上述标准去调节和改善城市内部的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去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四、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案例


环境模范城市是日本政府选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低碳生态城市,将来会作为成功范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这些模范城市在实现低碳社会方面具有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具体目标包括三种:
1)生活方式、城市或交通上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2)国家选拔出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大幅度减少的城市,并给予支援;
3)促使市民和地区企业参与其中,地区全体共创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活力。
日本政府通过提出环境模范城市的选定标准,建立维持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制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从而形成综合城市地区全体的新体系。通过对地区适应性和实现可能性的考虑,将城市和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性充分活用,为推动城市地区的居民、企业、大学、非营利性组织(NPO)等的广泛参与提供了具有持续性波及效果的可行性方案,这对于绿色环境的形成发挥着重大作用。

2008年7月,日本政府在不同地区分别选定了六个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地方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其中包括人口超过70万的“大城市”横滨、九州,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地方中心城市”带广市、富山市,以及人口不到10万的“小规模市县村”熊本县水保市、北海道下川町等。日本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社会,实现以城市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并力求改善城市功能的有效混合和道路交通系统等。这些“环境模范城市”也通过开展许多活动来加快向低碳社会转型的步伐,主要有削减垃圾数量、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和“零排放交通项目”等。下面就从中选出两个城市规划事例进行考察。


韩国国土海洋部2009年6月指出,针对当今气候变化形势,将来需要建设具有新能源活用和导入分散型雨水管理系统的低碳能源节约型新城。同年7月提出了低碳绿色城市概念和新城市规划树立方针(2005)、企业城市规划树立方针(2006)等的许多内容,选定东滩2新城市和检丹新城市两所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同时指出,低碳绿色城市应是“低碳”和“绿色城市”的合成词。2010年1月13日制定的《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又指出,“低碳”指的是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生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扩大绿色技术的深入及碳汇要素,将温室气体降低到适当水准以下;“绿色城市”指的是具有整合的紧凑型城市空间构成、混合土地利用、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活性化、水⋅资源循环构造、以及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出量等绿色增长要素的城市。

低碳绿色城市建设(2009,国土海洋部)涉及到了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绿地生态、水系环境、能源利用和物质循环等六种主要规划要素和城市空间构成。不过,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只在首都圈周边规划了两处新城,而以后对地方城市也有发展建设的必要性,特别在城市空间构造方面,需要制定更加清晰的规划方案①。
韩国至今还没有建设完成的规划事例,但可以把进行规划的东滩二期新城和检丹新城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规划书进行分析。这两个规划事例是依照韩国城市规划方针制定的符合低碳能源节约型绿色城市概念的新城规划,导入了许多新的规划要素,包括环境亲和、重视可持续发展制定规划的效果、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新生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以上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事例的考察分析,可以总结归纳出两国低碳型生态城的许多共同规划要素和促进紧凑低型低碳城市空间实现的支援政策,而这些则成为我国生态城规划建设的重要启示点。
(一)为了减少城市交通方面带来的能源消耗,应制定考虑通风廊道的土地利用规划,构建整合的紧凑型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并建立以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占据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大比例,若要抑制机动车交通的通行量,整合的紧凑型城市空间构成和多种土地功能的混合布置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实现城市道路系统从以机动车为中心到以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为中心的转变。
(二)为了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应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考虑。在建立使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道路体系基础上,导入高效率的交通工具(如LRT、BRT等),加强交通节点的管理和联系,并在交通节点采用‘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模式’(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进行高密度开发,将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有效连接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艾米
  • 文件大小4.56 MB
  • 时间2022-11-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