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武汉名字的由来50字武汉的由来 】是由【橘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武汉名字的由来50字武汉的由来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武汉名字的由来50字武汉的由来
清光绪二年(1876年)《湖北武汉全图》资料图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合称,这个“合”历史漫长。
武汉历史悠久。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春秋属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东汉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280年)、曲陵县(305年)、汉津县(597年)、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25年)、汝南县(378年)、江夏县(589年)。
武汉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今武汉市汉阳区),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黄武元年(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次年,东吴孙
1
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区),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治夏口。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凃口(今江夏金口街道),后迁夏口。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治鲁山城。汉阳之名始此。唐武徳四年(621年)在凤栖山南麓筑汉阳城,为汉阳县治。宝历二年(826年)废。五代周于汉阳置汉阳军,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军为县,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复为汉阳军。元改鄂州为武昌路,升汉阳军为汉阳府,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今省一级)的治所。
至于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明代以前的“武汉”乃是武昌、汉阳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明宪宗成化二年间(1466年),汉水改道龟山北麓入长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万历年间已形成商埠。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明崇祯八年(1635年)通判袁焻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故名“袁公堤”(今长堤街)。此后,虽居民日增,清初已是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之一,但汉
2
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隶属汉阳县,故明时武汉仍是武昌、汉阳的合称。说白了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汉口开埠。十四年(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汉口从汉阳县划出置夏口厅。1905年,张之洞修筑了后湖长堤(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今中山大道前身)。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至此,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1926年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1926年底会议经过筹备,宣布从1927年1月1日正式在汉口办公并发布命令,确定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日,武汉市政府正式成立,将汉口市(含汉阳县城)与武昌市合并,武汉三镇第一次归属同一个市级行政机关管辖。1929年4月,蒋介石中央军接收武汉,改武汉市市政府为武汉特别市政府,直隶于国民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1949年合武昌市、汉口市、汉阳
3
县城(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镇)为武汉市,政府驻地设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
江岸区
因1923年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发生于区内江岸地区,故名。一说地处长江西岸,主城区在长江沿岸,故名。
江汉区
因处长江与汉江汇合处得名。
硚口区
明崇祯年间(1635年)在汉江北岸筑袁公堤(今长堤),开凿玉带河(因取土筑堤形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修汉口城堡并开凿护城河。后在两河上筑30余座石桥和木桥。其中有两座石桥架于玉带河和护城河通往汉水处,分称大、小硚口。盖因两桥均为石砌,故写作石旁“硚”。区名源此。后历经城拆、堤废、河填、桥毁,但“硚口”之名沿用至今。
汉阳区
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
武昌区
据《》载:公元221年,孙权取“因武而昌”之义,改鄂(今鄂城市、县)为武昌。武昌之名始于此。
青山区
以境内青山古镇而得名。一说原指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山,
4
因形似鸡头,人称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至江中,也有人称其为矶头山;更由于上下江岸均为黄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山独青,故多以青山名之。
洪山区
以洪山得名。
东西湖区
以境内的东湖和西湖得名,1957年围湖垦荒,1958年合称东西湖农场。区名源此。
汉南区
以1966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农场命名。
江夏区
“江夏”一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武昌条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纳。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区名源此。
蔡甸区
蔡甸旧名蔡店,原系汉水下游一渡口,后有蔡姓来此开店成集,故名。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辟为商埠。南宋已是汉江沿岸重镇,有资料称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始出现“蔡店”二字(“伯颜军次蔡店”),明中叶置镇并设巡检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另一说雍正年间)改今名。1950年(一说1960年)汉阳县政府驻地迁蔡甸镇(今蔡甸
5
街道),1992年9月12日撤县设区,将蔡甸镇名作为区名,因1952年武汉市已有设汉阳区先例改称,区名源此。
黄陂区
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一说是因古为黄国地,处湖滨而得名。
新洲区
与州治变迁有关。唐中和元年(885年)迁州、县治于江滨(今黄州区禹王城)。原黄州故城(邾城)则被称之为“旧州”,后民间约定俗成称“旧州”为“新州”。据《湖北通志》载:“旧州,俗改名新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齐安郡旧治。”1951年建县时因处举水之旁,州字加水旁,改州为洲。
知识链接
郤月城又称却月城,是汉阳乃至武汉地区见于史籍的最早一座城堡。据《水经注》中记载:“沔(即汉水)在有郤月城,然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注:黄祖记为魏将有误,黄祖是汉末荆州刺史刘表的大将,为江夏太守)。根据史料分析,郤月城至迟在东汉末年已经筑成。《元和郡县志》中关于郤月城的规模有较详细的记载:“郤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回一百八十步,高六尺。”按此推算,卻月城的规模不大,,。
郤月城虽规模不大,但其地理环境独特,它南倚龟山,北
6
临汉水,紧扼汉水入江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屏障作用。由于郤月城堡的军事屏障的掩护,其城内的居民区、军事营垒都曾达到相当规模。郤月城濒临汉水,南来北往的船舶大多在此停泊,所以该城自然成为民运和军需物资运送的良港,同时,该城也是训练水军的重要基地。郤月城至迟在东汉末年,已成为“导财运货,懋迁有无”的一大港市。
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大将黄祖为江夏太守。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孙策大破黄祖于沙羡,兵败之后的黄祖率部退守郤月城。黄祖在这里训练水军,以城堡为水师基地,以期与孙策抗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大败刘勋于皖城(今安徽潜山一带),刘勋向黄祖发出求援请求。黄祖派其子黄射率水师5000人前往援助,但结果被孙策打得大败。孙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并乘胜直逼夏口,大破黄祖于郤月城。这次郤月城之战,孙策斩黄祖手下将士“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续率兵攻打郤月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破其舟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虏其人民而还”,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先锋吕蒙先打败黄祖水军,继而由凌统、董袭从陆路攻破郤月城,“虏其男女数万口”。
关于郤月城名之由来,《寰宇记》中写道:“以形如郤月,故名”。“郤”同“隙”,郤月应为“缺月”、“弯月”之意。郤月
7
城当年究竟筑在何处,诸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郤月城在“今江汉一桥周边月湖一带”,有的认为在“龟山以北今汉水入江经流处”。还有人认为是在“今莲花湖西,龟山与凤凰山之间”的形如弯月的一片土地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无论考证郤月城在哪一方,今天已都无遗迹可寻。但郤月城在汉阳无疑,其历史地位及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鲁山城
鲁山即今之龟山。大约在东汉末年三国之初,三国中之吴国,在鲁山修建城堡,历史上为著名的鲁山城。
据《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徒此城中”。鲁山城是吴国在龟山之东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
三国时期,战事频繁,鲁山城正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建的一座堡垒。据史料记载,荆州刺史刘表为了防御孙权的袭击,任命黄祖为江夏太守,治石阳,屯兵沙羡。石阳属江夏郡安陆县。黄祖死后,刘表的长子刘琦领兵万余继任江夏太守。刘琦在赴任余中,曹操从宛南(南阳)攻刘表。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率众投降。寄居于樊城的刘备退到当阳,被曹军击败。刘备趋汉津与关羽相会,在汉水遇江夏太守刘琦率万余人队伍,于是同俱夏口。后刘琦占据鲁山城,与东吴孙权
8
部隔江对峙。刘琦死后,东吴江夏太守陆涣渡江夺取鲁山城,并在刘琦的的基础上加修了城堡。
三国之后,东晋元兴(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公元402—404年)末,桓振党、孟山图的鲁山城为据点。南北朝时齐国竟陵太守房僧寄占据鲁山城,与梁武帝萧衍对抗,其时萧衍筑汉口城于里山北,以困房僧寄。唐肖铣之、郢州刺史雷长颐也曾占据鲁山城。
鲁山城城名之由来,与东吴名将鲁肃有关。据《三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周瑜死后,鲁肃屯军嘉鱼陆溪口,官拜汉昌太守,后为横江将军。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后,其子鲁淑袭父爵位,封为昭武将军,武昌督,在夏口统御兵马。鲁淑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大别山建造了衣冠冢,并改大别山为鲁山,所以后来在鲁山上建起的军事城堡称为鲁山城。
9
武汉名字的由来50字武汉的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