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渡高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马克思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2、归纳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充分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课标解读
高考再现
2008年江苏高考,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切入,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背景、内容、作用)。
2013年江苏高考,从纵向对比入手(商鞅变法),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迁都的影响,以及改革的启示。
考古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一、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386年北魏建立;
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一、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相对先进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知识结构: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
景
内
容
作
用
第一阶段:冯太后创建新制
第二阶段:孝文帝汉化
经济
主观
客观
政治
民族关系
统一北方
冯太后与孝文帝推动
俸禄制、均田制
三长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政治制度、礼乐文化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农、手、商)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加速封建化
民族融合、促进统一
民族压迫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宗主督护制激化民族矛盾
统治危机
材料一: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魏书》
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魏书》
课堂思考一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指出上述问题分别产生什么影响?(2分)
影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统治。
问题:材料一反映北魏宗主督护制下农民赋税沉重、吏治腐败
材料二反映北魏统治者实施民族压迫、歧视政策
矛盾实质:落后的鲜卑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矛盾
认识: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一、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冯太后
(公元442-490年)
姓冯名有,汉族人,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为奴。10岁被选为北魏文成帝的贵人,14岁被立为皇后,23岁被献文帝尊为皇太后,是位典型的“铁腕女人”,史称“文明太后”。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 20年,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有人称她“千古第一后”。
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
会改革,并积极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二、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
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二、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公元467年公元499年)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作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
课堂思考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二、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租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