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背上的乌拉特人.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背上的乌拉特人
乌拉特人婚礼过程中有一条规矩:新郎必须戴帽子。更有趣的是,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
到乌拉特人家里做客,就要毫不客气地饱餐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格外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客人“够朋友”。
当我们用心倾听一曲乌拉特民歌,犹如站在苍茫的草原上向大自然倾诉,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高山与大河的眷顾,让乌拉特草原的美丽胜似江南,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碧千里,跑马无疆。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乌拉特人,用豪迈大气的生活方式,演绎出北国草原的醉人风情。
来到这里,你可以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也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族歌舞,还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的马奶酒、清香的手扒肉。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以及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对游牧民族的生活产生无限遐想……
“能工巧匠”乌拉特部独具风情的草原婚俗
乌拉特部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他们善于制造枪炮和各种器皿,被成吉思汗封为“乌拉特部”,意为“能工巧匠”。清朝中期,乌拉特部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世孙布尔海的带领下,迁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清顺治年间,政府以封赏的方式,将河套北部,阴山及其所属的狼山、支脉乌拉山等地分给了乌拉特部,并改编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随着部落的迁徙,乌拉特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阴山南北的草原上,并与兼容并包的河套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为河套文化增添了一抹异彩。
如今的乌拉特人延续了蒙古的传统生活,也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婚姻活动中,就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习俗。
通过最初的接触,在男女双方家庭同意亲事之后,媒人就会领着男子及其长辈,带着礼品到女方家订婚。订婚时带的礼品很有讲究,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羊乌叉(整羊背子)、哈达、白酒等,一般人家就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块原油饼、一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替羊乌叉的,同样属于“重礼”,4块油饼代替4条羊腿,砖茶代替羊背子。
到了良辰吉日,娶亲队伍启程时,男方唱起“辞行曲”,新娘在伴娘的照应下,告别双亲和家人,依依惜别。一般情况下,娶亲队伍要在7~9点之间回到男方家中,最晚不能超过10点。而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并不是只顾赶路,还要上演热闹的追逐、戏斗场面,如击镫、抢帽等活动。由此,在婚俗上还产生了一条规矩:新郎必须戴帽子。更有趣的是,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
当然,最重要的仪式还是举行婚礼。在乌拉特婚礼中,男方必须专门聘请歌手来演唱婚礼歌曲
――律歌,为婚礼烘托热闹、喜庆的氛围,所唱歌曲曲目和顺序都有规定,不能颠倒也不能随意更改,这些歌曲,都是梅力更活佛创作的(梅力更活佛是18世纪的音乐家)。在婚礼中,一般人家唱9首歌就可以了,大家族可以唱18首或更多,如果全部唱完,能持续三天三夜。
乌拉特人结婚时对新娘的头饰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在儿子快到结婚年龄的前几年,父母就开始为未来的儿媳准备结婚头饰。而大部分家庭的头饰,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并且还有这样的规定:如果儿子较多,头饰就传给最小的儿子继承。
乌拉特人的盛宴粗犷的酒肉豪情
草原是豪放的,在草原上游牧的乌拉

马背上的乌拉特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