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散文化刍议.doc新闻作品散文化刍议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输进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文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化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创作的一个潮流。
早在80年代初,我国新闻界一位前辈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新闻作品是否应该向散文化的方向发展?问题提出以后,在新闻界出现了种种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许多人主张,新闻作品不应该程式化、规格化,不应该设置“清规戒律”,而要“文无定体”、“不拘一格”,向松散的自由方向发展。我们要鼓励、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支持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形式。由此达成的共识是:新闻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鲁迅先生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有破绽也不妨。”散文的体裁是活、自由、多样,没有一定的程式和格局,一切从内容出发,可以记人、记事、记游,也可以写景、状物、抒情,什么形式能够最好地表达一定的内容,就用什么形式。相比之下,新闻作品的“清规戒律”就比较多,并已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诚然,新闻工作有它固有的规律性,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和自身内容相符合的新闻形式。现有的新闻形式可以使记者写作起来有章可循,少走弯路,但是,形式必须有利于内容的表达,而不应成为束缚内容的桎梏。
因此,我们必须敢于在形式上突破新闻体裁的固定程式,只要是有利于表达新闻内容就可以调动各种笔法来进行写作。
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使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所期望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所谓新闻作品散文化,就是在确保新闻事实真实的前提下,运用散文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写成的报道。近几年来,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在报纸副刊这块阵地上,大胆进行新闻作品散文化的尝试,如《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周刊、《解放日报》的解放周末、《新华日报》的新华周末、《镇江日报》的周末特刊、《苏州日报》的太湖周末、《无锡日报》的新周末、《南京日报》的周末版、《南通日报》的周末和星期特刊等,其中不少精品,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综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
散文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形象性。
借鉴散文表现手法的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真实的前提下也讲究形象,不过它是用形象来表达客观的新闻事实。散文离不开画面,画面是散文的基本构成单位,直接关系着散文的意境的创造。
因此,散文式报道也必须抓好画面,即要善于挑选有意义且富于形象的材料,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达到“叙事如画”的意境。新闻界人士把形象化干脆解释为“镜头化”,即在描写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要将其像电视、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荣获1997年度江苏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的《葫芦晃悠悠》便是其中的佳作。究其获奖原因,除了敏锐的新闻眼光之外,还得益于记者扎实的文学功力。
《南通日报》发表的这篇作品的主人公吴嘉辉年过半百,所在企业不景气,月
新闻作品散文化刍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