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佛家艺术观的生态意蕴.pdf.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佛家艺术观的生态意蕴
李琳
摘要佛家将宇宙自然纳入自身清净虚空之心中加以整体呈现,使“自然”一词在佛家语境中生发出新
的内涵,成为“心造的幻影”与“佛性的显现”,并引导古代审美方式实现了由“审象于真”到“审象于净心”的转
变;同时,佛家将生态价值取向引入佛者的深层意识,使反思后的主体之心与空观后的自然之境互动生成,引导
古代审美形态实现了由“物我合一”到“心境交融”的转变。从生态视角解读佛家空幻相即的艺术观,可为当代
提供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
关键词中国佛家;艺术观;生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琳,年生,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所博士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讲师山东济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中,“心”应该具备两种特征:其一是清净无妄,其

、从“审象于真”到“审象于净心”
二是虚空无边。首先,他们认为只有清净无妄之真
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谈到: 心所显现的事物,才能够具足圆满,由此“清净之
“六朝之初,佛教性空本无之说,凭藉老庄清谈,吸心”就成为佛家构建其心物关系的出发点。如弘
引一代之文人名士。于是天下学术之大炳,盖渐为忍认为“自性清净,⋯⋯心之源也”;慧海法师也主
释子所夺也。”伴随着佛家般若空观思想的广张“自性本来清净”《大珠禅师语录》卷上。另外,
泛传播,“自然”一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经佛家谈心性更多是在强调“心”的虚空性,认为在
由传统意义上象征万物消长的自然实体,转变为佛将一切看空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人心之
家思想中去妄存真的清净“本心”、“自性”。如道空。法融主张“虚空为道本”《绝观论》,慧能认为
安所说的“自然自尔”,就有本性自在自存的含“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坛经》。唯有虚空之心,
义。支遁所说的“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咏怀才能使佛者超越现实中的主客对立,摆脱好恶取
诗五首》其二,是指人在心神清净时方能于虚冥空舍,使大千物象以自在自然的形态显示其本真性;
寂中透显“自性”。竺法护在译《正法华经》中提到同时由于心性广大,因而具有含化宇宙万有、虚化
的“诸佛本净,常行自然”和“观法自然,诸法本自然实体的功能,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与自然万物
无”,也是将“自然”定义为万物根源的清净佛性与自由融通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可保留自然
自性体现。的感性枝节,又能超越对自然的简单复制,从而刷
“自然”一词在佛家语境中生发出的新内涵, 新了古代审美中过于追求实体的观念,实现了古代
决定了其完全不同于儒家、道家凭借对大千世界的审美方式由“审象于真”到“审象于净心”的转变。
真切体认来获得审美意象的方式。儒家认为自然在此基础上,佛家强调“色即是空”,使自然成
现象与人类德行之间有可比性,试图在人与自然的为“心造的幻影”。他们认为万物因缘和合而一切
关联中寻找蕴含道德和审美的依据,主张“仁者乐皆空,因此凡是用感官获取的物象都是假象、幻象、
山,智者乐水”的德化自然观;道家认为自然是变虚象,一切物象之美都变为如“水中月,镜中像”一
动不居、大化流行的本体,主张人应自在地顺应自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但是种种
然以达到与物齐平、神与物

中国佛家艺术观的生态意蕴.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一点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3-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