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有个“尤伦斯”
“798”,这个由北京西北部几个工厂的闲置厂房形成的艺术中心,几年前成为北京的看点,如今落户这里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则成了“798”的地标性建筑。
“中国艺术品仓库”
第一次寻访“尤伦斯”,适逢该中心场地年末对外出租,吃了闭门羹,也算好事多磨,第二次再来,心里的期盼值已然升高许多。
2007年11月5日,“尤伦斯”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国外基金资助的第一个艺术中心,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
走进正门,如果是第一次遭逢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每人的内心大概都会有一些震动。他的《天书》包含了4000多个生造字,印成古卷状,摊满整个大厅。这是“尤伦斯”推出的第一个展览――“八五新潮”回顾展上的重头展品。
相对于展览,“尤伦斯”的建筑似乎更引人注目。这是一座废弃的电子工厂,被两位知名建筑师进行了改建,高达50米的巨大砖砌烟囱穿过屋顶,成为整个“798”艺术区的地标性建筑。
几个来访的外国学者十分惊讶,“798”这样的现代建筑在整个亚洲已寥寥无几,而
“尤伦斯”的简洁和特异更是招人眼目。作为在中国落地的第一个非营利国外美术馆,它的背后,是两位比利时的收藏家――盖伊?尤伦斯夫妇。
出于一份莫名的中国情结,尤伦斯夫妇收藏了2000余件中国历代艺术作品,其中当代艺术占到了80%。一直以来,尤伦斯的想法是“让所藏中国当代艺术品回归到中国本土”。起初,他只想把这些收藏安放到北京,建成一个“中国艺术品仓库”,而现在,一个庞大的艺术空间已然成型。
北京的艺术探险
尤伦斯先生对中国艺术的偏爱,起源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尤伦斯的父亲从战壕死里逃生,回到国内参加了一个速成的高等教育课程,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中文,随后被派往中国,成为驻北京的年轻外交官。那时,尤伦斯的父亲才21岁。
当时,中国的市面上有很多古董和艺术品,老尤伦斯开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在尤伦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讲述有关中国的故事。尤伦斯对中国的兴趣从那时起开始。父亲对中国的一切情有所衷,这一切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年轻的尤伦斯,后来,尤伦斯把这份中国情感又传递给了妻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尤伦斯和中国艺术家就开始了密切交往,他称之为在“中国北京的艺术探险”。
1987年,通过一个杂志广告,尤伦斯结识了当时旅居美国的艺术品经纪人吴尔鹿。
第一次见到吴尔鹿,他那里堆积了约有400件作品,它们被捆起来放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他就蜗居在这些作品之中,“万一塌下来,他必死无疑!”尤伦斯回忆说。
在美国东海岸,吴尔鹿结集了一群中国艺术家,那时他边主持画廊边求学,还免息借贷了一二百万美元,然后大批收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介绍他们进入当时的美国社会。
在吴尔鹿的引见下,尤伦斯认识了一些与吴同辈的艺术家。从那时起,尤伦斯确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中国艺术品。
1987年,因为家族生意的需要,尤伦斯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他开着一辆日本车,和妻子一起到艺术家工作室做客,那时的工作室既简陋又窘迫,但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却人人怀着理想,潜心创作。尤伦斯与他们谈艺术、谈审美,从不谈钱。他们一起去爬山、郊游、野餐。当时画廊、拍卖行还不存在,“但这丝毫不妨碍艺术家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尤伦斯拜访了他
“798”有个“尤伦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