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道德意蕴.pdf【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毒
L 的道德意蕴
王苏傅永聚’
R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
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
而成就理想人格,达致理想的道德境界。
丶礼道德主体理想人格道德境界
型挤掷嗪—()A(]10071539(2012)01007304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修养的先导。因此,
(作为一种道德知识,“:”是伦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
)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而是要求人们应当按“礼”的要求去行动,不是消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礼”是培养个体道德品质的重
地顺应,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了孟子,“礼”则被发要手段。如果只有对道德品质的向往之心,而不努
展为内省的自律。因此,在先秦儒家看来,“礼”在力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个
培养道德主体、塑造理想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体要想自觉地按照“礼”之要求塑造自我,就必须学
作用。习“礼”。道德修养并非一日之功,更非自发产生,
。一、道德主体的培养它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个体经过后天的努
01"力才能完成。因此,学“礼”的过程就是一个克己自
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制、积累道德知识的过程,要求个体必须专心致志、
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有首先掌握了“礼”,其言
体而言,就是以“礼”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增强个行才能合于“礼”。因此,广博的学习不仅是人们获
体的道德意志、养成个体的道德习惯。得道德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和成就理
1想人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其次,“礼”作为修身养
先秦儒家强调“礼”的学习和践行,这有利于性的途径和手段,体现在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提高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 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
突出道德修养中个体的主动性。首先,先秦儒家之 f
所以强调学礼,就在于他们认为,“礼”不仅仅本身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日:‘食夫稻,衣夫
就体现个体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个体进行道德修锦,于女安乎唬骸病!迸玻蛭V夫君子之
养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修养的过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 作者简介:王苏。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蕉照;傅永聚,曲阜师范大学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蕉。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曲阜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
年第诹柯囱窠籪∥
今女安,则为之孜页觥W尤眨骸柚蝗室子矛盾中,获得一种内心的超越和宁静,从而为个体
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
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3
)先秦儒家强调“礼”之践行,这有利于增强个体
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突出道德修养
诸心理依靠,从而将“礼”的外在规范约束与人的内中个体的能动性。《
“礼”的道德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