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制作》教学设计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樊照彬
一、教材分析
《面食制作》是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选择性课程中结合医教结合原则开设的烹饪课中的一节内容。本课程的设立主旨为满足残疾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使之独立的面对生活。同时这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学生的康复提供了可能。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的躯体灵活度及肌肉组织、关节等部位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身体协调运动的目的。这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单一、枯燥的康复训练,使得学生在渴望与好奇的前提下,轻松的完成训练进而达到康复与培养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辅读4年1班,共六名学生,均为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其中两名学生因先天手指畸形造成指、掌关节动作不协调,一名面瘫儿童,一名性格内向自避儿童。六名学生均因智力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肢体动作不协调,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难以达到灵活完成。根据动作不协调的程度六名学生可以分为A与B两类,A类学生为可进行精细动作操作,主要制作馒头。B类学生为粗大动作操作,主要进行花卷的制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日常的食物分解为各个操作流程,使技能养成由文本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可操作环节,既生动而又附和了学生的心理要求,达到潜移默化养成技能的学习目标。
2、情感目标: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到实践生活,充分的在兴趣的基础上授业于人,在尊重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丰富了其情感世界也为学生个体未来适应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康复目标
面团的揉压:训练学生上肢肌肉群、腕关节、指关节的精细训练,同时也强化了身躯整体小肌肉群的协调运动,体会掌心皮肤与面团细滑的肤觉感受。
搓面丕:A类学生进行馒头的制作,训练学生掌、指精细关节的运动和协调。B类学生进行花卷的制作,训练学生粗大关节和前臂外侧前大肌的运动。
通过这两步过程的操作,对轻度肢障与轻度智障而引起的躯体不协调学生进行有机训练,达到肢体康复的目的。
(三)重点、难点:
面团与面丕制作的两个过程中,精细动作的要领,及肢体肌肉的协调运用。
四、教学方法
直观展示法、问题法、形象类比法等。
五、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
同学们大家好,见到你们老师非常高兴,不过呢我要给大家出个问题
,看看聪明的你们能不能答上来?
揉面的基本方法?学生演示
(从前向后折叠面团,然后用手掌的根部向前下的方向用力压,接着转动面团,从另一侧重复上两步动作。)
2、启迪新知
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馒头和花卷),你们喜欢吗?这节课老师就教你们如何制作这香甜可口的馒头和花卷。
首先让学生观察制作的流程。(出示视频:馒头和花卷制作的流程。初步让学生了解每一环节,让学生记忆中形成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过程。)
其次教师逐一步骤进行演示和分解动作,并带领学生完成基本动作的训练。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动作演示。
A组馒头:①揉面②揪面③揉馒头丕
B组花卷:①揉面②擀面③分段④拧面
动作演示:
A组馒头:
揉一揉
揪一揪
按一按拉一拉
B组花卷:
揉一揉
滚一滚
切一切
拧一拧压一压
再次进行实践操作,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指导完成面点的制作。
实践操作:
A组:
①揉面:折(指关节从前向后将面团折叠,腕关节向内后屈起)→压(腕关节
《面食制作》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