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创意设计产业
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摘要版
2005年5月
本报告摘要为免费版本,欢迎媒体转载引用,引用时请标明来源和版权信息。
版权声明:该报告的所有图片、表格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视觉中国网站和赛迪网共同所有。报告中所有的文字、图片、表格均受到中国法律知识产权相关条例的版权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如出于非商业目的引用本报告的数据,必须注明数据来源和版权信息,否则视觉中国网站和赛迪网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项目背景:
创意经济崛起急需IT与新媒介消费研究
2004年以来,对于中国而言,创意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创新理念或者发明,而是一个有着巨大产业背景和经济效益的现实世界。在英国,创意经济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在美国更高达14%,创意产业已经在事实上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放眼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在全球风头正劲,这一切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创意产业和创意设计人群的价值对于中国创意经济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下文对创意产业和创意人群的定义,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5/1)》数据显示,中国创意产业网民数量占中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人数9400 %,。可以预见,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国度,创意设计群体已经开始茁壮成长。而中国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必将依靠这些具有高度专业性和高学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他们将是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当今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网络行为和行业状态,2005年初,在北京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和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中国领先的创意设计产业门户网站-视觉中国发起,携手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的众多专业媒体,就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的状况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有奖在线调查。旨在通过此次大规模的在线调查,真实、客观的反映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现状以及创意设计领域网络及媒体消费行为等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3167份样本,经过对样本有效性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甄别验证,共获得2648份有效样本。在2648份有效样本的基础上,由赛迪网IT情报中心组织专业研究人员,经科学的研究流程,得出此份调查报告。这份“2005年度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是迄今为止中国创意设计行业最权威的报告,对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将为创意设计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次调查分为创意人群基本信息调查、创意人群网络访问情况调查、创意设计类数码产品及设备使用情况调查、创意设计类出版物情况调查、创意设计类软件使用情况调查等几部分。
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更全面、深入地对创意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了的梳理与解析,并对中国创意设计行业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深入了解需求,推进市场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与研究立足于深入了解创意设计行业的需求,务实推进网络、软硬件及相关媒介产业市场的发展,同时更好地满足创意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推进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本次基本研究目的包括:了解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的宏观环境状况;了解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了解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区位特征;分析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的消费行为;分析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的网络访问行为;分析中国创意设计行业市场销售和品牌竞争状况。
相关概念和定义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定义:
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其产业范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
资料来源: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创意阶层:
过去,我们一般总是从行业和部门来划分社会经济的各个产业门类,现在,当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中,便从职业的分类而不是从部门和行业的分类来分析和定位创意产业。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创意简单视为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分类,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
弗罗里达认为,在美国,社会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
资料来源:理查•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创意设计人群定义:
1、在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
2005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