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潜藏在情节和动作中,而是被置于前台,公开、响亮地说出来。一句一条标
语,一句一个口号——那是来自理性的温度,熔铸着作品的思辩色彩,也烘
烤着观众的灵魂。
人物形象的共性和代表性取代个性,成为这部作品中人物雕像的形神。
无论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粟裕,还是列宁、斯大林,
郭沫若、费孝通。这些人物形象的内涵,或者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政党,
或者是一个阶层。他们作为群体所共有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创作者的
笔下,远比他们作为个体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属性更为重要。因为,此戏的
风雪漫过那座山主角是时代精神,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
相应的情境设计中看不到性格和情感关系的扭结,或是个体命运的变
化,像传统戏剧那样。填补它们的是国家意志、政治关系和群体命运。辽沈
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指挥现场,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内容,全国土
地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它们的内里,无一不隐含着党政军国大事,无一
不承载着四亿五千万中国百姓沉甸甸的人生。
而此剧的结构,也不再呈现为那种因果相连、层层递进式的单线形状,
更像是一个并列、开放、发散着的无形网络。剧作以对话为纽带,冲破时空
限制,在古今中外间挥洒自如。然而,它们的穿插又绝非散漫。演出开头时
有关新政权、新中国、新世界的那段独自,以及结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
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宣言,再清楚不过地锁定了这种开放性结构中的“建国”
核心。
. 陀螺山一号
作为一部正面描写我军“现在进行时”的高难度作品,南京军区创作的
陀螺山一号通过描写三代军人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心理战术、高科
技作战手段如电磁干扰、一目标识别跟踪系统等等方面进行的训练和
演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军人的智慧和胸怀,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远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
见卓识,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作品的立意是通过宋戈这个出生于后的新一代知识军人的形象塑造
实现的,是通过对他那特立独行,具有独立人格色彩的精神世界的深入开掘
完成的,也是在他接二连三的违规、冲撞、受批评、被惩罚等“犯错误”的
成长过程中被具体化、形象化的。如果说军人是以服从为天职的话,那他却
是个不服从的特例。他坚持在带有表演性质的演习中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不按照传统的“成功三分之二、不足六分之一、表决心六分之一”
的模式发言;他大胆地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中飓风型主战坦克的列装
吼叫水
试验,以至造成了首长前来视察时系统突然出故障的严重后果。首次自
主对抗演习,宋戈一会儿拦住旅长江海涛说坦克团集中在石矶山水库以东地
区不合适,一会儿认为基本指挥所不能设在四号区域,因为四号区域靠近
.
【深度观察】
公路,一会儿又建议江海涛取消电视台的采访,弄得旅长大为光火。于是,
他从装甲团的副参谋长被弄到修理所当了工程师。新的自主对抗演习中,作为
蓝军旅装甲团的代团长,他被分在了八号地区的预备队。他的委屈、恼怒和抱
怨,与他的知识结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忠诚等互为因果地扭结在一起,使
他像被不停抽打的陀螺那样旋转、进步,最终走向成熟。从他和他的战友身上,
我们看到了当下
2009年度话剧巡礼.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