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概念及特点
概念:自然环境变化过程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毁的现象、过程和后果统称为自然灾害。
特点: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自然灾害分类:
①大气圈灾害:在大气圈中主要由于大气环流引起的气象、气候灾害。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龙卷风、暴雨、干旱、冰雹、寒潮、霜冻等
②岩石圈灾害:在岩石圈中主要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各种灾害。如:火山、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③水圈灾害:在水圈中,主要由于水循环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海啸、海面上升和海水入侵,以及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灾害等
④生物圈灾害:在生物圈中主要由于生态系统失调产生的生物灾害,如病虫害、鼠害等
:
(1)环太平洋灾害带:
①位于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全球75%活火山、80%以上地震
②处于陆洋交界面——热带风暴(含台风、飓风)、海啸。
③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和人口密集——人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2)北半球中纬度(20º~50ºN)环球灾害带:
①是世界山地最集中的地区,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区;
②气候复杂,东亚和南亚受季风影响,温度与降水变率大——低温、水、旱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
③内陆和一部分西海岸地区——风沙和盐碱灾害普遍;
④大部分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人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二、地质灾害
:在地球岩石圈内部或表面各种力的作用下,通过使岩石变形、位移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滑坡、泥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地带,其中以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及西北一带的山区较多。
(1)地震
定义:地球内部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常伴生火灾、水灾、瘟疫和海啸
措施:1)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加强抗震减灾的意识教育
3) 做好保险工作
(2)崩塌
定义:在急陡坡或河、湖、海岸上发生岩石崩解、塌落的现象。
危害:妨碍航道、影响交通、毁坏堤坝、破坏房屋。
(3)滑坡
定义: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4)泥石流
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原因:自然方面:坡徒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人为方面: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植被减少;修建铁路、公路、水渠等不合理开挖土地,破坏山坡表面。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产生原因:
自然因素: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多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尖锐的人地矛盾: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过度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植被破坏。露天矿的开发,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