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冲刺试题及答案(6)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一:
小华今年7岁,因为经常逃学和打架,由学校老师转介学校社工员处理。经查视,小华和家人住在一间普通民房里,他的父亲有酗酒的习惯,而且时常殴打母亲,在小华两岁半时便外出打工。小华的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在餐厅工作,回到家中常已是精疲力尽,觉得在管教小华上力不从心。小华的个性非常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要同学说话讽刺到他,他便会攻击同学。小华在校成绩并不好,阅读能力远低于同年级同学。小华的母亲表示,小华的脾气虽然不好,但本性十分善良,如果发现自己有错,也会为其行为向人道歉。当社工员和小华会谈时,小华十分合作与友善。
问题:?
,并且可能有行为偏差的问题。
,因此以冲动的方式来发泄其挫折和抑制情绪。
,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省。
,而学校的男老师也不愿意扮演此角色来关怀他。
,缺乏应有规范的学习,也缺乏责任感的培养。
?此理论架构对小华行为的解释及其隐含的干预方法为何?
案例分析二:
小波,男,13岁,成绩较差,在班级里没有什’么朋友。小波的爸爸因贩毒而坐牢,现在他与奶奶和妈妈住在一起。妈妈在一家便利店工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小波常常在夜里偷偷出门,与校外结识的朋友一同去网吧过夜,甚至几天不回家。妈妈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小波,但小波仍旧不改。因为只有一个孙子,所以奶奶极其疼爱小波,小波要什么,奶奶就给什么。因此,母亲和奶奶一直有很大的冲突,甚至两人的关系开始僵化。每当两人激烈地争吵时,小波就会很内疚。小波前来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问题:,小波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案例分析三:
王可,16岁,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本应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是,其父母由于感情一直不好,矛盾重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大打出手,整个家庭生活充满了火药味,自幼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学习也无人照管,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在校受批评及在家受冷落,日复一日,逐渐感到生活乏味,心事重重,于是,常常夜不归宿,在外寻求温暖。至此,王可的反常行为还没引起其父母的注重和重视,终于,在坏人的引诱下,从13岁时就染上了偷盗的恶习,当公安机关通知其父母对王可加强教育时,他们仍然无动于衷,丧失了作父母的最起码的责任心,回到家里,他面临的依旧是昔日的“白色恐怖”。因此,王可的行为和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矫正,最终16岁时因抢劫杀人被依法判刑。,可是,已经晚矣。
问题:?
?
案例分析四:
家住利君社区的张伯伯系独居老人,虽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儿子五年以前就去日本留学,而女儿则远在四川广元工作。张伯伯现年81岁,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2004年5月20日中午,他一边开着煤气灶烧水,一边又去做其他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冲刺试题及答案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