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困惑之—
夏谷鸣
夏谷鸣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英语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会员,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从事一线英语教学工作22年,积累了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撰写论文近60篇,交流、获奖共17次,其中5篇论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另外,发表、出版论文、译著、教学辅导材料30篇(部)。
一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进行实验。浙江省也有三个市、区于2002年9月加入国家级实验,至今已进行了一年。在这一年的英语课程改革中,通过学习有关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文献理论,特别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参加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转变。他们认识到学科的教学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切入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他们在努力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探索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途径,试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培训、反思、研究,他们继续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经过一年的实验,很多教师也产生了种种困惑和误区。虽然困惑往往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所引起的暂时现象,误区常常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曲折表现,但是新课程实验的深化取决于教师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困惑,走出一个接一个的误区。因此,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之前,我们有必要总结阶段性工作,研究行动上的困惑,反思实践中的误区,并重新解读《标准》,调整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年来,我们对实验区的教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参与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表演”,但不明确语言目标;在交谈中,教师津津乐道自己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但不提怎样输入语言;在研讨时,大家念念不忘各自所掌握的时髦“术语”,但回避“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两字。他们认为,让学生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就是“任务型”教学,而进行各种语言操练就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误区,从教师只讲授语言知识的一个极端,走向让学生无序使用随意性语言的另一个极端。表面上,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语言的“运用”,但实际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是低层次、低质量的,而且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经常发现,在开学初,学生与人交流时能够说:Good name is Wang ;到学期结束时,学生还是使用这几句进行交际。产生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处理好语言表现的形式和语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系。
二
不同的外语教学流派和思想,对于语言形式与意思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注重语言的形式,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语言知识讲解、语言结构分析人手;直接法(direct method)重视语言的意思(主要是语义),认为只要学习环境全部都是目标语,学习者就会沉浸在最自然的气氛中,自然地学成一口流利的目标语;“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思想主张“做中学”,“用语言做事”,强
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