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雷
医学文献检索
为什么要学习文献检索?
科学研究的一般工作流程:
检索相关的研究
分析现有的研究结果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制订试验方案
定义试验步骤
试验
数据汇总
数据可视化
数据验证
调整试验
重新校验假说
写作研究论文
发表研究论文
发现问题
试验
数据分析
发现
研究活动:
反复、重复、动态、以人为中心
依赖于各种不同的资源
为什么要学习文献检索?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由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
基础知识
(documents,literature):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四要素:
(1)记录知识的具体内容
(2)记录知识的手段,如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
(3)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如纸张、光盘、录像带等
(4)记录知识的表现形态,如图书、期刊、专利说明书等
基础知识
:(按载体类型、出版形式、内容加工深度、获取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类)
:
(1)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指作者以其本人的研究成果(如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等结果)为基本素材写成的原始创作。
所记录的是作者的最新发现或发明,以及新的见解、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新颖、具体而详尽的知识,因而成为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最主要信息来源,尤其是期刊论文,已成为科技文献的主体,但由于其量大、分散而无序,给读者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即检索工具,是指将大量无序、分散的一次文献收集、整理、加工、著录其特征如著者、篇名、分类、主题、出处等,并按一定的顺序加以编排,形成供读者检索所需一次文献线索的新的文献形式。包括索引、文摘、目录及相应的数据库。
基础知识
(3)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科技人员围绕某一主题,利用二次文献的检索,在吸取一次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即经过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撰写而成的新的文献,或综述已取得的成果进展,或加评论、或预测发展趋势。形如综述(review)、ment)、进展(advance; progress)、现状(update)、发展趋势(trend)等期刊文献和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参考工具书。
(4)零次文献(Zero Document):指未经信息加工,直接记录在载体上的原始信息,如实验数据、观测记录、调查材料等。
研究活动(实验、观察、思考)
信息的直接记录或传递
零次文献(创造知识的素材)
将知识以文字等形式固化
一次文献(初始的知识产品)
将分散的文献序列化
二次文献(一次文献的替代品)
将知识重新组合,使知识序列化
三次文献(浓缩的新的信息产品)
各级文献的形成及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
:
(1) 白色文献:完全公开
(2) 黑色文献:完全不公开
(3)灰色文献: 内部交流
基础知识
(1)数量庞大,增长迅速
(2)文种繁多,但呈明显的英文化趋势
(3)内容交叉重复
(4)文献形式呈现多样化
(5)文献分布既集中又分散,但呈专题化或专集化趋势
(6)知识老化加快,文献寿命(半衰期)缩短
(7)交流传播及变化速度加快
基础知识
(作用)
(1)是科学的表现形式,是汇集人类财富的主要场所
(2)是衡量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3)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4)是确认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优先权的认证记录
医学文献检索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