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由《赤壁赋》看旷达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关于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知识链接)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第一段:内容分析
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可以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读第三段思考:客为何而悲
与周瑜、曹操等英雄人物相比,我们这些有志而无为的人更感凄凉;(一对比)
与宇宙的浩瀚相比,我们这些人是那么的渺小(二对比)
与长江的无穷相比,我们的人生是那么短暂。(三对比)
与理想(不可乎骤得)相比,现实那么的残酷(四对比)
渺小而短暂的自我,失意的人生
读第四段,思考: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又变为释然。
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读第五段,思考: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乐”,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总结
写景“乐”
()夜游之乐
(3段)吊古伤今
抒情“悲”
()阐述哲理
议论“乐”
艺术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赤壁赋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