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拯救与被拯救的隐喻 】是由【玉柱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拯救与被拯救的隐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拯救与被拯救的隐喻
[摘要] 《南极大冒险》是一部动物题材的影片,但是在动物造型上具有与其他同类影片不同的特点,从角色设置、动物性格刻画、色彩对比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影片独到的造型特色。在马尔库塞的社会学理论视野里,影片申的拯救行动以及南极空间都具有深刻的隐喻意味。
[关键词] 造型被拯救隐喻社会空间
影片《南极大冒险》取材于1957年日本南极探险队的真实故事。1983年,日本曾经以之为原型拍摄了《南极物语》,并曾创下59亿日元的票房纪录,时隔20多年,《南极大冒险》也一度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久居老大的位置,这足以说明动物题材影片的吸引力。在迪斯尼的动物题材影片中,《南极大冒险》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当中的雪橇犬不像《加菲猫》、《狮子王》等动物影片那样用动画的手段进行造型,给雪橇犬加上人的配音,也不像《大白鲨》、《哥拉斯》那样用庞大的、恐怖外表吓唬观众。在《南极大冒险》中,雪橇犬是用自己的“表演”感动观众的。雪橇犬的种种行为本质上是对文明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反讽――表面上是人拯救了雪橇犬,而实质上却是雪橇犬拯救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
一、《南极大冒险》的造型特色分析
《南极大冒险》本身的故事情节设置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新意,它之所以感动观众的地方在于雪橇犬的表演:不用配音,仅仅是通过雪橇犬本身的一些行为动作来展现动物本身的性格特征,并塑造了不同的动物不同的性格,使得影片中的雪橇犬具有和人一样的多样的性格,具有人物角色本身所没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动物们朴实的演绎引导观众反思自己在群体活动中出现的认知、行为问题,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在群体中位置。因此,观赏影片的过程可以说是观众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
(一)角色设置与人类群体的相似性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群体中的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性格特征。影片中的八只雪橇犬各有各的特征,而且性格也不大一样。在墨尔本山的考察活动开始前,杰瑞向迈克拉勒博士“正式介绍”了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份子:领头的玛雅是一条母犬,“它是最棒的”:这就意味着玛雅是犬的群体中的“领导者”,类似于人群中的“头”:“老杰克”是群体中的元老,“刚过10岁,正准备退休不干”;“矮子”身边是年纪最小的“迈克斯”是群体中的后起之秀,“他还在受训,挺有潜力”:双胞胎“杜本”和“杜维”:“两年前杜本咬过杜维”,“后来他们成了好哥们”:“最后两条是不可或缺的马拉莫克犬,灰色的是影子,红色的是他的哥们,叫巴克。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我们爱他们。”从杰瑞的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犬的群体就像现实生活中人的群体一样。也就是说,正是这些具有不同人类原形特征的犬组成了群体,而单只犬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就正好投射出人们在现实群体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二)用造型手段刻画动物性格
造型艺术是依靠形体、动作来揭示其性格和感情,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动物造型就没有了灵魂。在影片中,马歇尔正是利用形体和动作来完成雪橇犬的性格刻画的。比如说:在把绳子送给掉进冰窟的麦克莱伦博士时犹豫不前,表现出和人一样的恐惧感;像人一样爬行,小心翼翼接近猎物;在同伴受伤的情况下,通过“舔”来安慰对方;用叫声来表达情感:命令、反对等等。这样的造型性在迈克斯与玛雅的性格对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先,在捕鸟一段中,作为群体中的后起之秀,迈克斯命令其他犬只按它的方式攻击鸟群,但是没有得到其他犬只的赞成;而玛雅则是群体中的首领,它通过叫声和形体动作下达了自己的捕鸟战略,并最终捕到了鸟。在这里,可以看成是急于求成的新秀对传统权威的一种挑战。
其次,在观看极光的时候,雪橇犬杜维不慎摔到山崖下这一段落中,迈克斯与玛雅的不同行为体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格:玛雅出于共同的群体利益的考虑,带着其他犬只离开杜维――这是冷静、理性的性格:而迈克斯则选择留下来,与杜维呆在一起――浪漫性格。
最后,当玛雅被海象咬伤之后,玛雅主动放弃,退出群体――拒绝迈克斯送来的食物。而这个时候,迈克斯成为了群体的领导者,它并没有弃玛雅,坚持把食物留给了玛雅,同时带领其他犬只和玛雅待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如此,玛雅才能等到救援队的到来。而在救援队到来之后,其他犬只上了车,但迈克斯却依旧惦记着玛雅。这当中反映出了迈克斯与玛雅不同的另外一种团体精神。
从这三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犬的性格的刻画是建立在形体、动作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犬只处理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突出它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头部细微动作(比如眼神)来表达特定的情绪。而这正是这部影片最为出色的地方。
(三)动物角色与人物角色的行为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犬是人的好朋友,是忠诚的象征。然而,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却与动物角色两者的行为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动物比人更有忠诚,更讲道德。这样的冲突集中体现在迈克拉勒博士与犬的行为对比上。
在墨尔本山考察的时候,麦克莱伦博士两次遇到危险,都是雪橇犬救了他的命,特别是在第二次麦克莱伦掉进冰窟的时候,是玛雅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救生绳送到麦克莱伦博士面前。而且,雪橇犬之所以会被留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博士的原因。可以说,雪橇犬是博士的救命恩人。然而与雪橇犬相反的是,麦克莱伦博士拒绝从基金会寻求资金为雪橇犬提供帮助。在陨石报告会上,博士感谢了很多人,却丝毫没有提到雪橇犬们。在这个场景中,影片采取了一种对比的手法作为过渡:上一个镜头是迈克斯独自呆在考察队原来所在的维托里亚站,这个时候,镜头没有完毕的时候掌声响了起来,下一个镜头陨石报告会的会场,人们正在庆祝麦克莱伦博士成功在地球上找到第一块来自水星的陨石。通过孤独的迈克斯的身影与庆祝的掌声、博士满脸成功的喜悦对比,更加强化了雪橇犬与博士行为的对比。与此同时,雪橇犬们忠实地看守着考察站,不容一只鸟出现在考察站,并且共同捕猎,与海象搏斗,同舟共济,不抛弃受伤的同伴。这些行为都与博士的冷漠形成了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角色与人的角色生活在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里。这种行为的对立也反映在空间色彩的对比上。
(四)色彩对比突出人类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对比
在整部影片中,南极属于自然的空间,整体造型颜色是白色,而南极之外是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文化”的空间,在影片中是彩色。由于有了动物角色与人物角色的上述对比,色彩的差异也具有了不一样的意味:自然空间:白色,纯洁,高调;人与动物相依相靠;真挚、淳朴:人类空间:彩色,复杂,低调;人忘恩负义;势利。而在影片中,所有的南极段落只出现了一次彩色,就是极光出现一段,但是,杜维却因为追逐极光而死。这本身表现出一种隐喻的意味:人类的文化空间会破坏自然空间以及存在于自然空间中的真挚淳朴的情感。
影片《南极大冒险》的动物造型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关键的环节就在于这些造型具有极强的人性特征,因而,观众可以按照人的情感行为方式去推断或抽象出雪橇犬行为动作背后所隐藏的性格特征,进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二、拯救与被拯救的隐喻
《南极大冒险》影片结尾,杰瑞、麦克莱伦博士、凯蒂、库克四个人终于来到了维托里亚考察站。这里,影片采取的是好莱坞式的传统结尾――四个人与雪橇犬在经过一段奔跑之后,最终拥抱在了一起,雪橇犬得救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里被拯救的事实上并不是雪橇犬,而是人自己。换言之,被拯救的其实恰好是拯救者,拯救者却成了事实上的被拯救者。这就使得影片具有了突出的反讽意味。
(一)麦克莱伦博士――社会组织机构内的被拯救者
人是文明的动物。但是,在文明中,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区别。影片所表现的社会是技术文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研究和探索,因此,麦克莱伦博士才会得到科学基金会的资助来到冰天雪地的南极进行考察,以发现人类科学探索史上的第一块来自水星的陨石。
马尔库塞称这样的社会为“发达工业社会”。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不是暴力和恐怖而是技术进步造成的一个极权主义社会。这样的社会导致了“单向度的人”的出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技术侵占和消弱了人的内心自由观念(内心向度),结果是“不是调整而是模仿:即个人同他的社会、进而同整个社会所达到的直接的一致化”。在这样的社会中,机器生产程序成为了基本的社会结构。人,只是社会机构中的一个元素,他丧失了否定、批判的能力,不再有能力去想像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因为机器生产本身就是不讲情感只讲效率,因而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机构设置是讲究效率的,而在社会机构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建立在效率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克莱伦博士就是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一个单向度的人。他作为一个研究者,生存与科学基金会这一社会组织机构内,遵循并维护着社会机构的一切规章秩序。因此,当杰瑞找到他想请他帮忙申请基金时,他的回答是,“不,他们的钱会白扔的”,“现实点吧,都已经过去了”。在这里,技术文明社会中的经济逻辑体现得异常明显。
马尔库塞认为,对发达工业社会提出抗议的只能是“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的人。在影片中,麦克莱伦博士之所以良心发现是因为他看到了儿子爱瑞克的画:八只犬和一句话“Dogssavemyfather"。在这里,儿子的绘画代表了一个没有受到社会机构训练的角色,是尚未进入民主进程的成员,因而他是用自己的童贞无意识地质疑了现存社会制度的运行机制,使得父亲觉醒了,从而麦克莱伦博士得到了拯救。
(二)杰瑞――受社会机构排斥的被拯救者
杰瑞是雪橇犬的主人,他一直以来都把狗看作同伴,看作考察队的队员。但是,因为暴风雪的来临,他不得不先离开,并向雪橇犬许诺会回来接它们。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外。为了救回雪橇犬,他去了科学基金会,跑遍了所有部门,游说了电视台,找麦克莱伦博士帮忙――这个时候,他对现行社会制度抱有极大的期望,但是,都是无功而返――这是意料中的事情,因为这些都是现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机构,同样奉行效率规律。回到自己的家,杰瑞逐渐丧失了信心,他推出了探险队,开始教孩子们划橡皮艇。在拜访雪橇犬养殖场的老头时,他说,“我的狗不会找到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杰瑞已经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被发达工业社会排斥并逐渐沦入现行社会话语的人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杰瑞成为了被拯救的对象――如果得不到拯救,他就必然沦入社会话语当中。而拯救他的是养殖场老头讲述的关于他父亲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启发了杰瑞,使他坚定了搭救雪橇犬的信念。在这里,同样是马尔库塞所提到的“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的人――老头的父亲不是现存社会制度下的,因而是生存在现存社会制度之前的人思想观念启发了杰瑞。
三、社会空间的精神需求――南极自然空间的隐喻
迄今为止,南极是人类很难涉足的一个地方。当考察队出现在南极的时候,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对南极的一次科学侵入行动。因而,当考察队与雪橇犬共同生活的时候,南极的考察队空间实际上是一个现行社会制度下的一个生存空间。而当考察队撤离维托里亚考察站的时候,杰瑞将所有雪橇犬牢牢栓在了铁链上。这时,铁链也就成了社会空间对动物的一种束缚的象征――老杰克就是死在这样的束缚之下的。因而,当雪橇犬挣脱铁链的束缚时,就意味着它们脱离了社会空间的管制,开始真正进入到了南极这个自然空间中。
拯救与被拯救的隐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