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泡子河轶事 】是由【赖大文档】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泡子河轶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泡子河轶事
泡子河轶事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的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的南方田赋粮米、木材、丝绸等物资集中到首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船只从大运河直达内城积水潭。面带废积水潭码头,南方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到达通州张家湾。或者在张家湾卸下漕粮,或继续沿通惠河西行,到东便门大通桥码头,甚至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明两代和清前期,北运河、通惠河就是首都的生命线。
在元代,北京城东南的泡子河是通惠河在城外的一小段故道,故地势低洼。
明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二里,重新挖掘护城河。在建城过程中,泡子河被圈在城内,但继续利用这一段河道,引出六海洪水。明内城建成后,这河道就成了内城东南角的一段“盲肠”。由于这里是内城较低洼的地方,沿河有数个积水的水洼,小的有十余亩,最大的有近百亩,北方人称之为“泡子”,这条河也就被叫做了“泡子河”。
从清代乾隆年的地图看,在崇文门以东的城墙下,有一个水关,使泡子河与前三门护城河连接起来,成为北京内城的一条泄洪通道。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记载:此处“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泡子河有两条河道,一条起始于贡院以东,经古天象台向南流入“泡子”;另一条则是通惠河的故道,起点是船板胡同西口,沿内城前三门城墙的北城根,向东汇入“泡子”。至于泡子河的水源,《帝京景物略》说:“洼然一水,泡子河也。积潦耳……”说明是由于地势低洼,积雨水而形成的。
《唐土名胜图会》中有一幅泡子河的图,绘有古观象台、古城墙,以及葱郁的树木、整齐的田园和周围的寺庙。早在明代泡子河就是北京的名胜。
泡子河在今天的北京火车站一带。泡子是北方人的叫法,指的是有积水的坑塘洼淀。明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说泡子河“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清,林木明秀”。泡子河周围还有吕公祠、慈云寺、华严禅林、太清宫、关帝庙等。河两岸还有不少私人园林,沿岸建有亭台、石桥,夏日林木苍郁,鱼鸟腾跃,景色幽雅别致,是浏览胜地。明末刘侗、于奕正写的《帝京景物略》也说“崇文门东城角,洼然一水,泡子河也……水曲通,林交加,夏秋之际,尘亦罕至”。并收录了名士和文人墨客咏泡子河和吕公祠的诗文10余篇。其中明代平湖陆启宏“泡子河”的诗有:“不远市尘外,泓然别有天。石桥将尽岸,春雨过平川。双阙晴分影,千楼夕起烟。因河名泡子,悟得海无边。
泡子河原本不是死水,是元代通惠河的一部分,是元朝运送漕粮的必经之地。
元代通惠河自瓮山泊以下,沿今长河、高梁河入积水潭。然后从今鼓楼南面的后门桥下流出,经东不压桥、南河沿、过正义路东南行,经船板胡同、北京站,出东便门,沿今通惠河至通州。
明代时北京南城墙南移,将泡子河这一段河道圈入城内。它的下游沿着水关通向崇文门外的东护城河,成为城市的一条泄水孔道。
到了清代中叶的时候,内城的东南角上还有一个挺宽阔的水面。有两条水道通向泡子河,一条南北方向,起自南牌坊胡同中段以东,沿着朝阳门南城根向南注入这里。今日的泡子河东、西巷就是昔日南北方向的旧水道。
另一条东西方向,西北自船板胡同西口以南,沿着胡同的走向抵达崇文门东城根后,向东注入这里。这就是来自北御河桥的元代通惠河故道。
所以泡子河地区,凡是有水面的胡同基本都是沿水面形成的斜胡同,有的过去甚至就是水沟,如苏州胡同、苏州下坡、镇江胡同、鲜鱼巷、钓饵胡同、江檫胡同等,都带有江南水乡情调。
泡子河北面的高地则是明代修建的正规胡同,一律东西走向,如东裱褙胡同、西裱褙胡同、鲤鱼胡同、水磨胡同等。
南北走向的主要胡同马皮厂和羊毛胡同是明代形成的胡同,与饲养马匹和绵羊有关,清代乾隆期间的马匹局设在泡子河。沟沿头胡同、黄土大院都是南北走向胡同,形成于明代,位于水岸边,黄土大院因地势高而得名,1965年改称南裱褙胡同。
五百年前,泡子河地区是一条花遮草拥的小溪和一片蒲苇环岸的湖水。水面倒映着垂柳高槐以及墙楼、观象台。方圆二三里绝无车尘市嚣,静极了,美极了。河南岸有方家园、张家园、房家园、北岸有张家园、傅家东西园和杨家园。
在明清两代,远离车马喧嚣的泡子河“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明秀,不独秋冬之际难为怀也”。是北京城内一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好去处,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子、达官显贵,在此修建宅第和私家园林。还有几个寺庙也借此水的灵气,建于河岸,例如供奉吕洞宾的吕公堂(亦称吕仙祠)、慈云寺等。泡子河北部的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会试的重要殿堂,多位帝王都曾临幸此处。春秋两季进京赶考的各地学子,纷纷就近来到吕公堂、慈云寺乞梦求愿,以求高中,据说相当灵验。因此这里的庙观香火十分兴旺。
那时的泡子河,水中有船,岸边有人垂钓,每到夏季,还有不少人到河里游泳、洗澡。明末《帝京景物略》有这样的记载:“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最胜水关(积水潭),次泡子河也……”也就是说在明代,每当阴历七月十五,泡子河的水面,还是放河灯的好去处。
泡子河东岸有一座建于明成化初年(1465年)的小庙,叫吕公堂。后来,万历皇上赐名,将它改叫护国永安宫。到了崇祯年间又改回来,叫吕公祠。祠内供着唐末道士、全真道五祖之一——吕洞宾。北宋以来,吕被传为八仙之一,据说乞愿很灵。加上这里北去不远就是京城会考贡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贡院。因此春秋两季进京赶考的各地学子,纷纷就近前来乞梦求愿。据说相当灵验。明万历年间,山东嘉祥人高斗光来京赶考,到泡子河吕公祠求愿,回到住处,梦见道士对他说:“你与高斗光同年。”高答:“我就是高斗光。”道士说:“你是高道素。”高梦中醒来,甚感诧异,就按道士指点,改了名儿。后来发榜,高道素中了第36名,同一榜上的高斗光则是第90名。高被朝廷命为凤阳总督。清康熙年间,浙江慈溪人姜宸英老而志坚,六十岁了还来京赶考,求愿吕公祠,结果以殿试第3名中了进士,授为编修,后来又当了顺天考官。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学子求愿登科灵验,频频相传,便招来病家乞求仙方。一传十,十传百,吕公祠香火旺盛。祠内住持也就商心萌动,在此开设了药铺。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此地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还在南城根建起德国墓地。清朝末年,修建京山铁路,泡子河东面水景终于埋没了。
清朝灭亡后,泡子河地区逐渐沦为贫民区。从北京内城流到这里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使几个泡子成为死水。日寇侵华时期,在贡院以南城墙又开了一个豁口叫“启明门”(今建国门),修建东西道路,断了北部来的水源。新迁来的居民们,在这里填河造地建房,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只剩下几段臭水沟。
1949年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治理泡子河,填平河沟,修建了居民住宅,这里有不少地名可看出新建的住宅区:复兴里、复兴西里、建国里等。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泡子河西端改称泡子河西巷,泡子河东边北京第二开关厂地界叫泡子河东巷。北京第二开厂组建于1969年,曾有职工上千人,位于残存的东城墙内侧,南边是北京火车站北墙。
现如今的内城东南角,早已建成了北京火车站和现代化的社区,看不到一点水乡的样子。只有少数几个地名,例如:“泡子河东巷、西巷”、“泡子河社区”,能使人们联想起这里曾经有过一条美丽的小河。
大羊毛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小羊毛胡同,南至盔甲厂胡同,东与柳罐胡同相通,西与老钱局胡同、丰收胡同、东绶禄胡同、抽屉胡同相通,八十年代末开辟北京站东街,把大羊毛胡同分为南北二截,全长349米,宽8米。明代成胡同,名称来源不详。清乾隆时称羊毛胡同。民国析出小羊毛胡同后,改称大羊毛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文革中一度称东新胡同。现胡同内有北京站地区管理处等单位,原来胡同两侧皆民居,因临近北京火车站,现沿街房屋均改为商业,有餐馆、小卖部、旅馆等。
小羊毛胡同,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北起东裱褙胡同,西至大羊毛胡同,南与柳罐胡同相通,全长277米,宽8米。明代成胡同,名称来源不详。清乾隆时称羊毛胡同。民国析出,称小羊毛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文革中一度称东新胡同。胡同二侧皆民居。2009年被拆除,建北京海关博物馆。
大羊毛胡同,已经有600多岁了,不过只有6米宽。2004年扩宽到35米,等于从海关总署东侧新开辟了一条连接北京站东街与长安街的纽带,与北京站前街形成了交通环线。北京站东路修通后,大羊毛的地名仍然存在。小羊毛胡同西口被拆,东口变成了建国门地铁站绿地,小羊毛胡同只剩下短短的70米长了。不过小羊毛胡同4号的小羊毛旅馆和小羊毛胡同2号东来顺建载民国初年泡子河北岸著名的仅吕公堂幸存。1956年公司合营的小羊毛副食店,为三进大四合院。从高大房屋的规格上看,这所房子过去应该是庙宇的西殿堂,想当年,正殿的规模肯定比西配殿更大。据说,贡院南边有吕公祠,是为“八仙”之中唯一科考举人出身的吕洞宾修的。明清时期,贡院考生都要到吕公祠烧香拜佛,求吕神仙保佑能考取功名。据史料记载,明清吕公祠位于泡子河北岸,香火很盛。明清的羊毛胡同南口就是泡子河,北边是“旅馆一条街”鲤鱼胡同,住的都是进京赶考的举人。不知道笔者这个推断是否可信。
“大羊毛副食店”在北京站地区很有名,在计划经济年代,附近的数千户居民都离不开它。大羊毛副食店,坐东朝西,有六间门脸大,四级高台阶,南北各有两扇推开式玻璃窗门。走进副食店,北边第一个柜台是卖猪肉的大案子,接着是卖水产品的二个大池子,最东头卖牛羊肉,旁边是通往东院库房的二扇门。靠东墙柜台卖烟酒副食和糕点。南边是卖日用百货的,除了针头线脑牙膏肥皂暖瓶茶缸饭盒外,还卖针织内衣和毛线。靠西墙二扇玻璃门之间,专卖时令紧俏商品,困难时期是凭票供应装柜。小羊毛副食店的经营规模远比胡同里的“小铺”大多了,俨然是一个小百货商店,有职工30多人。
夏季,大羊毛副食店在大门口搭一架高约六米的大凉棚,卡车可以通过,横跨大羊毛胡同,凉棚西边沿把路西二个小院的东房都罩上了。大羊毛副食店在门口设销售蔬菜柜台(冬天搬到店内),盛夏卖西瓜,秋天卖白薯萝卜,初冬卖冬储大白菜。
下图是笔者从网下下载的一张小副食店顾客排队的照片,可能是抢购计划内供应的奇缺商品,没准只是块嫩豆腐。门口地上有一毛钱一堆的处理蔬菜,凭微薄工资居家过日子的北京人,谁家没买过搓堆菜,买的是大白菜、雪里蕻和大葱,从市民服装上来看,照片应该拍摄于七十年代冬季。笔者记得很清楚,89年6月初,建国门立交桥附近注满军队,我父母带着二个孩子(包括我女儿)躲到工体北路我妹妹家去住,留下我和我弟弟“看家”。之前“备粮”,我在大羊毛副食店花2块钱买了一筐西红柿,回家倒满洗衣服大盆。这是我最后一次光顾大羊毛副食店,后来我搬到西城三里河北京铁二中院内安了家。1999年因拆迁我父母也搬离建国门地区。
从大羊毛副食店南墙左转约20米是“小羊毛粮店”,是当年吕公堂的正门倒座房,位于柳罐胡同西口。粮店坐北朝南,五间倒座房,其中三间是粮店,有一间“开票间”和一间办公室。粮店大门是高台阶二扇小木门,里院有粮库。从1958年我9岁开始,拿粮本到小羊毛粮店买全家七口人每月近200斤粮食的任务都由我来承担,一般一星期买一次,一直到1968年12月我插队离开北京为止。记得在那段“难忘的”困难时期,北京市居民供粮是30%细粮(大米、白面),70%是粗粮。主要供应机米(机械加工的早稻)一毛四分八一斤;玉米面(棒子面)一毛一分二一斤。后来我到北京铁二中教书,听说月坛北街有所“棒子面中学”,一打听,原来叫北京112中学。
位于小羊毛胡同6号的小羊毛粮店现在还在,九十年代末改成小旅馆。下面附图拍摄于2008年,图中粮店那六级老台阶还在,是用东城墙明代老墙砖垒的,上台阶是粮店正门,现在堵死了。旅馆正门是新开的大红门,吕公堂变成了旅馆,柳罐会堂路南盖的那二栋简易楼还在。这里现在变成了中国海关博物馆。小羊毛粮店的上级单位东城区粮食局已改制叫北京市环兴粮油食品贸易公司。东城区粮食局原来在东城区拥有几十家粮店,一般一个街道办事处设三至四处,大多在繁华的街面上,每个粮店服务人口三、四千户。现如今旧有粮店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剩余的也大多改为它用。
九十年代中期,位于大羊毛胡同4号的副食店关张后,房产属于东城区副食品公司修建队。现在副食品公司已经改制叫北京奥士凯有限公司了,最大的经营商场是原来的朝内菜市场。2004年大羊毛副食店被拆,原址变成了宽阔的北京站东街大马路。
泡子河轶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