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刮痧操作
刮痧疗法
一、痧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光滑的用物器具(铜钱、瓷勺、玉石、水牛角等),蘸上介质(清水、植物油、活血剂等),根据不刮同疾病,在人体体表特定的经穴部位进行有规律的刮拭,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二、刮痧运板方法
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1、面刮法:是刮痧最常用,最基本的刮拭方法,手持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30度—60度,以45度应用最广泛,根据部位的需要,将刮痧板的1/2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的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每次有一定的刮拭长度。面刮法适应于身体比较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
2、平刮法: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相似,角度小于15度,刮拭速度缓慢。刮痧板倾斜角度越小、速度越慢,越可以减轻刮拭时的疼痛,是诊断和刮拭疼痛区域的常用方法。
3、单角刮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部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45度。多用于肩部肩贞穴,胸部膻中、云府,颈部风池穴。
4、双角刮法:用刮痧板凹槽处的两角部刮拭,以凹槽部位对准脊椎
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刮痧板向下倾斜45度,自上而下的刮拭。适用于脊椎部位的诊断、保健、治疗。
5、厉刮法:将刮痧板与穴区成90度角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压力,做短距离(约1寸长)前后或左右摩擦刮拭。这种刮法适用于头部穴区。
6、此外刮法还有平面按揉法(角度<20,适用于合谷、足三里、内关穴)、点按法(角度90度,适用于人中、膝眼穴)。平刮法(是诊断疾病常用的手法)
三、刮痧补泻手法
1、补法:按压力轻、速度慢、顺经络刮拭。用于体弱、虚证及皮下脂肪少的部位。
2、泻法:按压力重、速度快、逆经络刮拭。年轻体壮、患急病或实证者采用按压力大,速
度慢的平补平泻法,因泻法增加疼痛,实际刮痧时,基本不用。
3、平补平泻:按压力与速度适中,介于补法与泻法之间的手法。虚实兼见及亚健康者多采用此法。
四刮痧部位、
面部手法宜轻,不涂刮痧油;头部不涂刮痧油,平补平泻法。背部督脉手法要轻;胸部手法要轻平补平泻法;腹部空腹或饱餐后禁刮,神阙穴禁刮;四肢下肢静脉曲张和水肿患者,刮拭方向从下往上。
五、刮拭顺序和方向
一般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阳经后阴经。
六、刮拭时间及间隔时间
根据被刮拭者的体质、刮拭部位、病情和刮拭力度而定,一般每次刮拭20—25分钟,每个部位20次左右,一般刮拭7天(痧退后)后才能再刮,连续5-7次一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七、刮痧注意事项(补充)
1、刮痧前要清洁皮肤,防止感染。
2、刮痧后用干净的纸巾或纱布边擦干油渍边进行按揉,利于毛孔回缩复原。刮痧后注意保暖,勿受风,饮一杯温水以补充体力,驱邪外出。刮痧3小时后方可洗澡。
1
1、感冒
刮痧取穴:风池大椎肺俞风门太阳列缺;鼻塞流涕加刮迎香;(风寒型)(风
热型、咽喉肿痛,商阳、少商点刺放血)
艾灸取穴:隔姜灸大椎肺俞曲池外关列缺(风寒型)
留罐取穴:大椎肺俞风门
2、颈椎病
刮痧取穴:风池至肩井天柱大椎大杼天宗
艾灸取穴:温和灸大椎大杼阿是穴
留罐取穴:大椎颈夹脊
(转)刮痧操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