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京剧的历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京剧的历史
京剧为戏曲剧种。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新尝试,形成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平剧”,后称京剧。
由二簧衍变为京剧
徽秦合流于清初,京师梨园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简称弋腔,亦称高腔,传至北京的称京腔),到了乾隆年间,这一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各种地方戏曲借着为乾隆及皇太后祝寿之名,纷纷进京献艺。因为剧种繁多,为了正名起见,从这时起,戏曲开始分为“花”、“雅”两部。当时,京中花部以京腔为最盛,王府大班皆演京腔。及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入都,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乾隆四十七年(1782),清朝统治者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一度禁止演出,秦腔受到压抑。随着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入京,不久便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师梨园大部分为徽班所掌握。这是后来徽班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一个关键。
所谓徽班,并非专唱徽调(即二簧调),而是指由安徽商人投资组成的戏班而言。当时各地戏班进京,一是由于乾隆自十六年(1751)开始,曾6次南巡,在江南发现有艺术精湛的昆腔演员,即命苏州织造选拔进宫,以备承应;二是为了庆祝万寿盛典,组班进京祝贺。徽班进北京,是属于后一种性质。它是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为了庆祝高宗(乾隆)八旬寿辰,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组织进京的由高朗亭率领的第一个徽班,名“三庆”。这个徽班在扬州时就以唱二簧调为主,并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以及罗罗、梆子各种腔调,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三庆班进京后,以其诸腔并奏和剧目内容多样化的两大优势,很快就压倒秦腔。秦腔受此打击,使得有些演员不得不脱离秦腔班而投入新兴的徽班以谋生计,结果就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其次,继三庆班接踵而来的徽班有四喜、春台、和春各班,合三庆班世称
“四大徽班”。这一变化促使京师梨园面貌又迅速为之改观。道光八年(1828)张亨甫作的《金台残泪记》记述当时的情况说:“京班旧多高腔(指京腔),自魏长生来,始变梆子腔(指秦腔),尽为淫靡。然当时犹有保和文部专习昆曲,今则梆子腔衰,昆曲且变为

京剧的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7-09-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