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红烛》优质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红烛》优质教学设计 】是由【金色阳光】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红烛》优质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红烛》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了解其抒情脉络。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个人是谁?他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也是一位言行一致、执着救国、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他就是闻一多。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艺术上,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作品:诗集《红烛》《死水》,诗论《诗的格律》。

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部分知识,然后由教师补充诗人的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自谈朗读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具体感知,重点赏析


明确:第1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闻一多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第4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5~7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8、9两节是对红烛的劝导。“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有着极其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

第1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赞颂荧荧的红烛。
第2~3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4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自励。
第5~7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8~9节: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五、理清抒情脉络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突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这首诗将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六、品味语言,挖掘诗美
讨论:赏析诗歌的形式特点。
明确:这首诗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设计意图: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一是语言,二是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体悟诗歌的美。)
七、课堂小结
本诗抒发的奉献精神,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地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八、布置作业

《死水》等诗,写一段赏析性文字。(300字左右)(设计意图:阅读《死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闻一多的诗歌风格。)
板书设计

《红烛》优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金色阳光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23-02-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