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红烛 》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红烛 》教学设计 】是由【新起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红烛 》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提炼红烛意象的特征。

、献身祖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提炼红烛意象的特征,感受红烛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诗人以与红烛对话的方式展开抒情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近三年来,我们一直在与疫情作斗争,为此,先锋者们付出宝贵的时间和辛勤的汗水,才换回大多数人民无恙。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话: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两句简单的问答中,展现医者怎样的情感?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结合图片,以上是抗疫中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奉献与大爱的精神。说到奉献,蜡烛一直是其代表物,在李商隐的笔下也有“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这里的“蜡炬”是奉献的意思吗?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又象征着什么?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二、自学检测了解作者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代表作《七子之歌》、《死水》。
诗歌三美:建筑美(是的整体外形上,节与节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追求整体上的齐整之感)、绘画美(辞藻的选用,富有色彩)、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三、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做“意象结构”,它指的是诗人常常把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以此为出发点,对比“蜡炬”和“红烛”的不同,完成以下表格。
引导:“蜡炬”被分解为灰、泪;“红烛”被分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其中“色”和“光”是蜡炬所没有的。
第1节红烛的特点:“颜色”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第2、3节形态的变化:“灰”“光”,象征着红烛燃烧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不同之处在于象征意义的不同:
1.“蜡炬的灰”和“泪”象征着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殒、衰亡的躯体。
2.“红烛”的“灰”象征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任务二: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意象“红烛”对表达诗人情感所具有的意义)
社会动荡、冲突和分裂,到处燃烧着绝望的怒火。闻一多当时24岁,是一名清华赴美留学生,先后在纽约、芝加哥完成了学业,而此时他想要积极投入到反帝爱国的浪潮中,坚定地用手中的笔来试图改变旧时代,并且激情满怀地为这种理想献身。
四、精讲重点锤炼语言
(一)思考:找出能反映世人的精神状态的诗句,体会语言的含蓄。
明确:“梦”“血”:写现实。以梦之虚幻缥缈描绘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以“烧沸”的期盼呈现世人普遍性的冷血。
“救出灵魂”“捣破监狱”:写理想。以“监狱”揭示因思想、文化、精神的封闭而带来的人性的束缚和灵魂的囚禁。
(二)思考:“一误再误”与“不误,不误!”矛盾吗?
 明确:“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对应前面的三个问句,“一误再误”指制造红烛是错误,制成后点火更是错误;“矛盾!冲突”指红烛只有烧成灰才能“放光”是荒谬的。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三)思考:诗人对于红烛的自我燃烧是一直赞颂的吗?如果不是,找出能反映诗人其他情感的语段或句子。
 这首诗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四)思考: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全诗共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感。因此,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人的胸怀,既表达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也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五、小结
本诗抒发的奉献精神,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地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教师寄语]望正当年少的你们,无畏险阻,挥洒热血,创造价值,实现理想!
六、【拓展】烛光灯影中的诗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夜雨寄北》中雨夜的烛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虞美人·听雨》:描写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以绮艳的意象描绘少年时的欢乐时光。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红烛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新起点
  • 文件大小643 KB
  • 时间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