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如何转化为现实.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如何转化为现实
学校精神文化,就其内涵来说,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办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师生追求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最初的表现形式无非是承载办学理念、校训、校徽等内容的文本、符号和图案,如何将其渗透在师生的观念、态度、行为之中,让理念转变为现实,就需要经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引领、熏陶、感染和体验,方能形成一所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
一、物质层面彰显精神文化
校园,是师生每天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必要环境,身在其中,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不同的物质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物质层面的设计,不应该率性而为,应包含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即彰显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深层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走进我们的学校,随处可以看到的是松柏下、甬路旁点缀的石桌、石凳。别看这不起眼的
“点缀物”,它除了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栖息、交流、学习场所外,营造的是浓浓的人情味,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校训)的景象;走廊的文化墙,图文并茂,用善意的提醒,温馨的提示,替代了命令式的规定和要求,彰显着“善”(崇善、尚美、和谐统一)的理念;规范整洁的操场、新颖别致的花坛、洁净无屑的甬道,都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感觉与联想。学生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和、善、美带来的无声滋润,更有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发扬,对和的光大。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彰显着学校精神文化的一个侧面。
二、制度层面渗透精神文化
制度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的约束意义,其目的是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强调人的心理认同、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从“人文管理”的意义上说,制度的产生不能唯制度而制度,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使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靠文化催生制度,靠制度推进文化。精神文化在演进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提炼概括、制定规范,从而形成制度文化;而制度则会进一步保障、巩固和强化精神文化,二者共生共长。
在制度建设层面,我们提出了广、善、恒、活的策略,使制度在产生与执行过程中,既有严格的要求,又充分渗透了“和”的校训、“留住天真”的校风和“崇善、尚美、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倡执行制度要“活”,当面对违纪人员时不是铁面无私、照章办事,而是给当事人申辩、申诉的机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理通则气顺,抵意全消,这时的制度就不再是僵死的条文,而变成了充满善意、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三、行为层面实践精神文化
行为层面是精神文化的实践层面,它包括教学、管理、服务、沟通、做人、做事层面等内容。如果说物质层面可以凭借少数人的工作,来达到表达学校理念并起到熏陶人的目的的话,那么,学校行为层面的要求则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只有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而显现为群体的行为,才能逐渐形成为学校的行为文化。可以说学校行为层面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实践表明,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传承容易创新难。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难,要改变一所学校形成的传统就更是艰难的事。如对学生的评价,要从以学科成

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如何转化为现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