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音乐,正在颠覆?
“这么多年,当流行音乐人的新闻都只能在娱乐版出来,变成大家剔牙埋单之后的笑谈,是我们每天在录音棚辛苦创作的人,心里面最深刻的痛。”台湾音乐人李宗盛曾经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心酸痛陈。
这段话被歌手汪峰的微信公共账号发布的文章引用,并称“一位音乐人的新闻开始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版”。
乐视网副总编辑尹亮告诉《?望东方周刊》:“在我的印象里,科技产经媒体从未这样去关注一个音乐人的一件事。”
这一次,关于汪峰的新闻不再是娱乐版的“上头条”,而是一场演唱会的网络传播新模式。
“这事真的成了”
“中国互联网史上,为音乐单体内容付费是没有过的。”尹亮说这话的时候攥着拳头, “这事真的成了。”
他有足够兴奋的理由。8月2日,汪峰鸟巢演唱会现场观众6万人,,定价30元/次,收入200多万元,“相当于做一场工体(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唱会。”
最初,尹亮的目标是100万元,成绩超出想象。
负责汪峰演唱会的罗盘文化总裁薛利平告诉《?望东方周刊》,演出公司同样希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局限于传统,必然会死。
关于演唱会直播的想法,薛利平在七八年前就想过,当时他还是一家票务公司的负责人。看到很多港台艺人的现场票卖得很好,就想试试,但没能实现。“直播技术能力不够,观众对网上支付也不熟悉,还有版权归谁的问题。”
“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他说,“唯一的顾虑是怕影响鸟巢以及后面几场的现场票销售。经过几次论证会之后,我们决定还是要上。”他用足球比赛作类比,“足球比赛也有直播,但是好看的场次照样卖爆。”
事实证明,这次直播对后来的现场票房起到了促进作用,杭州站售票同样火爆。
不能否认,除了乐视与演出公司的推广,还有汪峰超高的影响力。
而这也是尹亮所看重的,乐视音乐全新商业模式的推出需要一个引爆点,“头一炮很重要,如果选择一个市场号召力平庸的合作者,反响不会这么强烈。”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如果把乐视音乐付费直播汪峰演唱会看成一个结果的话,那么勾画孕育的过程则有两年之久。
商业模式的“颠覆”
乐视音乐从一开始就有意选择区别于传统数字音乐流媒体采购内容、发展用户的思路。尹亮不主张通过购买版权,靠流量进行商业变现,原因是他认为音乐产业的商业逻辑不同于影视,“单个音乐内容体积小,不像电影电视剧,有着恐怖的流量数据。”
版权意味着内容,内容意味着流量,乐视音乐的思路则是自己生产内容,在把控流量的同时引入其他盈利方式。
通常,电影的营销期是一两年,音乐则很短。尹亮希望打通内容生产与营销的环节,拥有足够长的营销周期。
薛利平在选择网络播放之前,还考虑过电视,但很快,网络强大的宣传能力与永久播放的属性,让他选择了互联网终端。
乐视的营销让这场演出有了更长的生命周期。尹亮介绍,这个周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预售、直播、回放与制作之后再次上线。乐视音乐的统计显示,,“这比一般体育与演出直播的生命周期都长。”
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在一个小型沙龙上对《?望东方周刊》表达了对汪峰演唱会付费直播的看法,他认为网络直播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和价值的盈余,也包含渠道的盈余,更具选择性。
现在,汪峰演唱会的视频已经下线制作,尹亮说,经
乐视音乐,正在颠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