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宴》&《喜福会》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李安导演的《喜宴》和王颖导演的《喜福会》两部电影分别描述了父子和母女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两代人在教育、工作、婚恋等诸多问题上矛盾迭起,但最后彼此互相理解,消除隔阂。而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从权利距离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两部电影中折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而两部电影的结尾均是两代人之间消除彼此误会矛盾,相互妥协理解,这无疑也传达了两位导演对异质文化可以从冲突走向和谐的信念。
[关键词] 《喜宴》;《喜福会》;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冲突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为导演赢得国际声誉。影片选材同性恋这一敏感话题,主人公高伟同,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且事业有成的华人,为了向父母隐瞒自己同性恋的事实,同一中国女孩假结婚,不料父母赶到美国为其办喜宴。期间冲突不断,父亲在偶然中得知事情真相,突发中风送医院抢救,最终在无奈中尊重儿子的选择,但是依然隐瞒自己已知晓这一事实,带着对儿子的祝福和包容离开美国。
《喜福会》则讲述四对母女的故事。母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试图用中国文化教育子女;但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接受的则是美式教育,思维模式也是美式的。两代人在教育、工作、婚恋等诸多问题上矛盾迭起,但最后彼此互相理解,消除隔阂。
两部电影均以父子或母女间的矛盾为线索,看似家庭伦理剧,但是导演却将东西方文化注入进去,个体的摩擦实际上是文化理念的冲突,而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背后凸显的则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20 世纪60年代末,荷兰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Geert Hofstede)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岗位的IBM雇员做大量问卷调查,在《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国家文化维度(Culture Dimensions)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社会巨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并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一个权威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包括四部分:权力距离、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男性化/ 女性化和不确定性规避。
(1)权力距离:指一个等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越大,权力距离越高。反之则越低。[1]28
(2)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指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发展,尊重个人的隐私。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群体可以干涉个体生活。[1]51
(3)男性化/ 女性化:指不同国家文化成员不同的性别角色认识。男性化文化中性别角色明确;而女性化文化中男女均温柔谦虚。[1]11
(4)不确定性规避:指社会成员对未知的恐惧程度。高不确定性规避指数社会成员尽可能规避不确定事物;而低不确定规避指数社会成员则更易坦然接受。[1]113
二、以霍夫斯泰德理论看影片中西文化冲突
在霍夫斯泰德理论四项中,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最能阐释影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冲突。
(一)权力距离
中国文化看重“权力”和“等级”。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在《五论》中提出五种基本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和尊卑),并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人人遵守“三纲五常”,位尊者保护和照顾位卑者,而位卑者则要尊重和服从位尊者,甚至出现“
从《喜宴》&《喜福会》看中西文化差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