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国主义》
人大国关陈伟副教授 2012/5/11
“爱国主义”是一个颇为流行的词汇。人们用这个词时,大体能感受到它所唤起的某种超越于个人、家庭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然而,爱国主义的具体含义以及它所唤起的行动,并不具有明确的含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共和主义,不同的政治流派对爱国主义的看法截然不同。当人们把爱国主义的旗帜祭起时,我们首先要清楚是在何种意义上谈爱国主义。
自由主义有国家观念,却很难说有爱国情结。自由主义的国家观是工具主义的国家观。自由主义倾向于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个人权利,个人服从于国家,端赖于国家能提供基本的生命权、自由权与财产权的保障。如若国家做不到这一点,公民可以叛国,这一逻辑,明显体现在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事实上,多数自由派学者对“爱国主义”一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艾默生说:“当整个国家大声叫嚣爱国主义的时候,我不得不探究他们手掌的洁净和心灵的纯洁。”塞缪尔·约翰逊的名言则是“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在自由主义者眼里,如果有所谓的“爱国主义”,其落脚点也是个人,而非高于个人的国家。这在卡尔文·柯立芝的话中表达得十分清楚:“爱国主义在美国是容易理解的,意思是通过留心你的国家,留心你自己。”
马克思主义视国家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它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国家消亡后出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严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是国际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工人没有祖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口号,即是明证。历史上,当苏共所主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事务直接插手时,他们并不觉得是在干涉中国内政,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拿莫斯科的卢布来养活党员干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不觉得是“里通外国”,做了“汉奸”。因为他们内心认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那时中国共产党的口号不是武装保卫中国,而是武装保卫苏联。而极权主义政体往往要求热爱领袖,顺从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例如种族进化规律或阶级斗争规律),并且仇视一切制度化的设施,宣称要将其统治扩展到全球,蔑视一切国界。20世纪极权运动,正是兴起于民族国家解体、阶级制度崩溃之后。因而,典型的极权社会中,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无从谈起。
讲爱国主义的,有法西斯主义与共和主义。法西斯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爱国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思潮根源于黑格尔国家主义学说,它神化国家,认为国家高于个人与阶级。它要求国民热爱国家,致力于国家的复兴,并且随时准备牺牲自己。“没有什么是为个人的,一切为了意大利。”这种爱国主义源于法西斯主义的集体主义本质,它将集体放在了个人之上。在法西斯政体中,就会产生“我爱国,国不爱我”的悖论,因为此时国家已经成了一个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压迫性力量。
与法西斯主义所宣扬的狂热、病态的爱国主义不同,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有其独特之处。共和主义很难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学说,但它并没有抹杀公民个体的价值。这主要源于共和国与现代国家乃本质不同的建制。在共和国中,公民直接分享、运用公共权力,而在现代国家中,大多数国民不过是国家这个权力积聚体庇护之下的私性个人。在共和等,爱世界,爱国也是自爱的一种形式。它不是对高高凌驾于公民之上的人造“利维坦”这个寿命有限的神的顶礼膜拜。这种自爱与爱国的统一,使得共和国表现出巨大的动员能力和
什么是爱国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