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
,15(6):457—459
超声血管成像在观察药物治疗动脉硬化斑块中的应用
曹铁生段云友杨炳昂
(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诊断科
710038)
关键词超声成像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了在不同药物影响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态变化,特别是斑块消退的价值。方法:受控者53例为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早期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其中,31例有双侧病变,受累血管为84侧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41侧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28例(43侧例),服用肠溶阿斯匹林。两组服药时间均为6个月。使用Acuson l28 XPl0电脑声像仪,测量用药前后之IMT(mm)变化,比较其结果。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颈部动脉IMT测值分别为:±±,对照组用药前、后颈部动脉IMT测值分别为:±,±。结果表明,治疗组用药前后IMT有明显的变薄﹙P<),而对照组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超声血管成像技术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规律,特别是研究各种药物对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作用的有力工具,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必将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研究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了在不同药物影响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外周血管好发部位的动态变化,发现在药物的作用下治疗组患者的斑块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消退,说明超声血管成像技术为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发展和消退的规律,特别是研究各种药物对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其他检查技术无可替代的先进方法。
1. 资科与方法
临床资料受检者来自1996年8月至1997年10月我院门诊或病房因怀疑冠心病而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确诊有颈动脉粥祥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选择其中无明显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临床表现,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大于1. 2mm[1],,声像表现为低回声软斑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复方丹参滴丸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40~69岁,;其中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16例。对照组(肠溶阿斯匹林组)28例,男18例,女l0例,年龄39~71岁,,其中单病变13例,双侧病变l 5例。两组均有6例伴高血压,其性别和年龄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生产,批号960517,主要由丹
参、三七、冰片等组成,)。每次10粒,每日3次,服用6个月。对照组用肠溶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口服。两组中高血压患者均用心痛定治疗。 检测指标颈部动脉IMT测量:仪器使用Acuson 128XP10电脑声像仪,
1、2、3、6个月,扫查颈总动脉全程、颈内、外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为描述简便,本文以下仅用“颈部动脉”)长轴及各短轴切面,观察IMT和病变部位,于心室舒张期(心电图R波处)血管长轴切面测量最厚处之IMT,详细记录所测数据并准确记录测得的部位以便以后重复检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