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是由【久阅文学】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称发热,℃~℃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惊厥、抽搐等。
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儿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剂,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及早发现宝宝发热的方法
摸:平时经常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热,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
看: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得出的度数便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热。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8℃;
中度热:~39℃;
高热:~41℃;
超高热>41℃
℃或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病因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的临床过程、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注意保暖如多加衣服,多喝开水。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指导家属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