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京剧脸谱勾画戏曲众生相
中国戏曲脸谱,这些表象上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脸谱最初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往往都采用这种夸张的化妆手段得到形象的再现。京剧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随着京剧在世界的传播,绘制京剧脸谱的流派异彩纷呈,其中“翁(偶虹)派”京剧脸谱在北京业界独树一帜。2009年,翁派京剧脸谱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翁偶虹高足田有亮的嫡传弟子杨强成为瓮派京剧脸谱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
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
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呀
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古朴典雅的服饰、美妙绝伦的舞蹈、绕梁三日的唱腔、稀奇古怪的脸谱以及梅、程、荀、尚等流派的百多年传承,使京剧艺术成为国粹,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其中京剧脸谱以其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深邃的寓意,丰富着其自身独特的写意美与程式美,被誉为京剧艺术皇冠上璀璨的红宝石。翁派京剧脸谱的申遗,必将会使京剧自身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这种文化印记正日渐凝固为世人浓厚的中忆。
京剧脸谱溯源
戏剧脸谱是指与戏剧演出角色相配的化妆。如果说戏剧是舞动的花朵,脸谱则是那散发着文化灵韵的一瓣馨香。
“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戏剧家翁偶虹语)中国的戏剧脸谱是舞台化妆的特殊手段和独特的面部造型艺术。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代乐曲“大面”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面具的历史远远早于戏曲的出现,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面具最早是巫师所戴,用于祭仪,后在祭祀活动、乐舞、狩猎、护面、戏剧等人类活动中广泛出现,丰富充盈着当时神秘的民俗生活。戏曲形成后,脸谱与面具一直交替使用。京剧虽然脸谱谱式繁多,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等角色仍戴面具。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刻画出中国戏曲累递传承与发展的清晰轨迹。
18世纪和19世纪,京剧逐渐形成完善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京剧脸谱汲取着各地方戏的精华,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家的不断探索实践,脸谱的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样,角色性格的甄别愈加鲜明,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琳琅满目,完整的化妆谱式逐渐形成,这种勾画技法以“脸谱”的称谓被固定并传承下来。翁氏、刘氏、汪氏、高氏等是北京自然形成的几大京剧脸谱流派,作为京城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艺术,“翁派”谱式影响很大。
翁偶虹京剧脸谱艺冠京华
“翁派”京剧脸谱的创始人是戏剧家翁偶虹,这位剧坛布衣老人,通身充满了戏剧色彩。他生于1909年,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为偶虹。供职于晚清银库的父亲嗜好京剧,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时期的翁偶虹,在京兆高级中学读书闲暇,就常以票友身份登台。16岁时,翁偶虹自名居室为“六戏斋”。
六戏,即听戏、学戏、编戏、排戏、论戏、画戏。画戏,为翁先生戏剧性的京剧生涯增添了亮彩,这位戏曲脸谱泰斗,饱蘸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挥笔濡毫,传徒授艺,竭尽心力搜集、整理脸谱资料,
“老佛爷”真是个“老顽固”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