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建设
正义与善念因为有爱,所以耀眼 2011年11月14日
停留在龙口最美女孩刁娜和武汉的哥正义救人的感动里的人们,依然憾恨、痛心于小悦悦不幸遭遇的社会大众,甚至也许还在天堂口哭泣的小悦悦,或许能获得些许安慰:这个社会终究有善意的温暖仇视着那些冰冷的邪恶甚至残忍的行凶者——种种善行的出现,那些人性的光芒,耀眼到无以复加,满是生命的力量,向阳,灿烂。
正义和善念是社会的主流,这不仅是舆论的共识,而且是每一个社会人发自心底的认知。而那些关乎“最美”的赞扬让我们感动的同时,恐怕其背后折射的原因更让人毛骨悚然——因为稀缺才生发的格外的珍惜与看重。每天愤愤不平的声音此起彼伏却得不到正义的安抚而失望渐多,部分感动人的事件,千呼万唤始出来却仍旧遮遮掩掩,因为另一半也许依然是被操纵的灰暗,这对社会良心的撕裂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们不能让善良与互助成为道德苛责言论的歪曲,如若优秀文化里一直传承而来的美德,人人遵守,人人呵护,然后遍布阳光下大片的温暖与善意,便足以让这个社会的每个人,安然前行。且不说每个人本就该出于道德与人性的高贵,去挽救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只为心安。
呼唤立法,以法律的严惩换取冷漠者的代价;建造纪念碑,在每个人的心间打造一把枷锁,用以时刻提醒良心与丑陋的博弈,这些事后诸葛的做法能否把人性泯灭或者部分丢失者从社会的耻辱柱上生生拽下,我不得而知,只是推己及人的道理大家都懂。这个社会的希望,不是在某些
著书立说者的头脑里,而是因为正义与善念的并存,人心才康健。就像最美妈妈吴菊萍,为一个脆弱的小天使插上了羽翼;就像最美护士余书华,用专业与德行延续了一段伦理的路途;就像刁娜,最美的女孩,有着最灿烂的笑容。
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2011年11月14日
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
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刁娜的善行义举,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让我们深思。这段时间,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人们在问,我们是否真的患上了“路人冷漠症”?素以守望相助、急公好义著称的中华民族,是否真的集体丢弃了善意与义举?
这种道德焦虑当然有其现实基础,不过,“道德信心”不应被轻易否定。一方面,在一些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中,“路人冷漠症”有被过度渲染、放大之嫌;另一方面,每一次“痛心”与“焦虑”的背后,恰恰说明,如潮的向善之心从未泯灭和走远。以小悦悦事件为例,事发后,仅在新浪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就多达453万余条,微博“小悦悦悼念堂”的关注者多达19万余人。这种道德渴求、对善与恶的鲜明立场,不正是道德复苏、弘扬的最坚实基础吗?
更重要的是,储存于民间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我们拥有像刁娜那样的“最美女孩”、拥有像杭州吴菊萍那样的“最美妈妈”,也拥有大火中为邻居架梯、救了20多条命的上海“最美奶奶”朱燕珍??这些美好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且温暖,让我们互信与互爱,让我们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实,行善本该不假思索,平凡朴实。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朱燕珍很淡然:“这有啥,谁都会这样做!”善念默默涌动在国人心中,这是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最深厚的民意基础。而平常的向善之心,才能激发出临危救人的勇气,让善的一闪念凝成大义大勇,温暖人间。
“大义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否为白发老人让个座?有人问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邻家没人冒出黑烟,能否及时拨打119并通知其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微小善举中,不断凝聚成“最美”的风景。
爱,是一次举手之劳,也应是长久温暖;是危难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复一日的“平常”。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着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从政府、媒体到每一个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恶的泛起,从指责“路人”走向从我做起、走向道德践行。
“最美”行动诠释“德法相成”(道德需要法律扶住) 2011年12月05日
每年12月4日揭晓的年度法治人物,都是当年法制宣
社会道德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