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基础
发表者:钱惠江 1579人已访问
2013结核病临床诊疗技能竞赛内容(草稿)
一、基础知识
1. 病原
结核菌属分枝杆菌嘉兴市第一医院结核科钱惠江
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Robert Koch发现。
在显微镜下,结核菌为细长稍弯曲或直的杆菌,大小为(~ μm)x(1~4μm)。单个散在,呈V、Y形,或条索状、短链状排列。
结核菌是该菌无芽孢、荚膜,不能运动,革兰染色阳性,常用抗酸性染色法,该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温度为37-38~C,最适pH值:-、-、。生长很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结核菌增代时间为14~20h,培养时间需2-8周。在大部分培养基上菌落呈粗糙型。
具有抗酸染色呈红色和抗盐酸酒精脱色的特点,故又称之为抗酸杆菌。
结核菌实际上包括人型、牛型、鼠型和非洲型,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其中人型、牛型和非洲型为致病菌。人肺结核的致病菌 90%以上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以下教科书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如下:
(一)多形性
典型的结核分枝杆菌是细长稍弯曲两端圆形的杆菌,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呈现为T、v、Y字型以及丝状、球状、棒状等多种形态。
(二)抗酸性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可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称抗酸杆菌。一般细菌无抗酸性,因此,抗酸染色是鉴别分枝杆菌和其他细菌的方法之一。
(三)生长缓慢
结核分枝杆菌的增代时间为14~20小时,对营养有特殊的要求;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但5%~10%C02的环境能刺激其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37℃左右。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
(四)抵抗力强
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或数年。在室内阴暗潮湿处,结核分枝杆菌能数月不死。低温条件下如一40℃仍能存活数年。用氢氧化钠或硫酸对痰液处理时,一般杂菌很快被杀死,而结核分枝杆菌仍存活。煮沸100℃ 5分钟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5%%煤酚皂溶液(来苏儿液)要杀死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需要较长时间,如5%石炭酸需要24小时。常用杀菌剂中,70%酒精最佳,一般在2分钟内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经2~7小时可被杀死,实验室或病房常用紫外线灯消毒,~1m,照射30分钟具有明显杀菌作用。
(五)菌体结构复杂
结核分枝杆菌菌体成分复杂,主要是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类。类脂质占总量的
50%~60%,其中的蜡质约占50%,其作用与结核病的组织坏死、干酪液化、空洞发生以及结核变态反应有关。菌体蛋白质以结合形式存在,是结核菌素的主要成分,诱发皮肤变态反应。多糖类与血清反应等免疫应答有关。
2. 传播
【教课书内容】
(一)传染源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随着痰排出体外而播散,因而痰里查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才有传染性,才是传染源。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痰内菌量的多少。直接涂片法查出结核分枝杆菌者属于大量排菌,直接涂片法检查阴性而仅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属于微量排菌。
(二)传播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其他途径传播现已罕见。
一、空气-呼吸道,这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染途径。病人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会释放出很多带结核杆菌的飞沫,若易感者吸入了这种飞沫,即可被感染。肺结核病人如果把痰吐在地上,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与尘埃混在一起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肺内也可引起传染。
二、食物传染。结核病人用的餐具、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了结核杆菌。与结核病人合用餐具或吃病人剩下的食物易食入结核杆菌,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结核杆菌,接触病人用过的痰盂等物品后如不认真洗手也可能受到感染。
三、垂直传播。患有结核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其体内的结核杆菌可通过脐带血液进入胎儿体内,胎儿也可因咽下或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羊水而感染,从而患上先天性结核病。
除上述传染方式外,结核杆菌也可由皮肤或黏膜的伤口直接感染。由于结核杆菌不能穿透皮肤,这种传染方式是比较少见的,但也应当引起注意。
呼吸道传染的方式是:排菌病人排出大小不一的带菌飞沫,大飞沫(大于10mm)咳出后很快坠落于地面;小飞沫可在空气中停留数分钟,待蒸发后成为飞沫核(1一l0μm)浮游于空气中,如通风不好,可悬浮5小时之久。带菌大飞沫如接触到健康人的皮肤或粘膜,结核菌不会侵入组织内,即使进入呼吸道,则降落在支气管粘膜纤毛上面
结核病 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