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有关孔子仁的思想论文 】是由【mi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有关孔子仁的思想论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有关孔子仁的思想论文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作为一本儒家文化的经典,全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主张,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有关孔子仁的思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浅析孔子仁学思想
【摘要】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是孔子立论的一个中心,其核心是爱人,“仁”是人的内在最高的本质。几千年来,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
【关键词】
孔子;仁;思想
一、“仁”的含义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一共有109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孔子在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若干道德观念中,首先突出了“智、仁、勇”三种品德,作为君子之道,然后又把“仁”提升为统领各种道德规范的总道德。这样,“仁”就升华为一种贯穿于其它道德规范之中的基本的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其中最基本的能表达仁的本质含义的,是孔子在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的回答以这次的最为简洁明了。当孔子用“爱人”定义仁,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和宽以待人的主张,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在《论语》里,樊迟有3次问仁。樊迟再次问,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第三次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三次问仁,每次在内容方面都不一样,樊迟第一次问仁在得知仁的本质含义之后,再问“怎么样爱人”和“爱什么人”。即从最原初的关于仁的最基本定义,到其施行的各钟方法的讨论,通过行为语言的规范,符合礼的要求,而去达到仁的要求。
论语中对于仁的解释除了爱人还有很多,比如‘仁者先难而后获’‘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刚毅木讷近仁’‘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等等,孔子一方面是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回答的,另一方面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就是说仁者,除了爱人还应该具备很多优良的品格和特点,所以仁也就成为了最核心的范畴了。
二、“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且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是仁,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质朴、坦率的秉性,是仁爱思想的基础。我们繁体字的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就是强调要从内心出发,用真心去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重视孝悌之礼,做到这样就达到了仁的基本要求。孔子说的“泛爱众”,就是博爱大众,就是仁的范畴,对于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来说,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比“仁”的境界更高的圣德。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的原则是“忠恕”之道。基本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积极方面来说,自己有某种需求需要满足,当然是善的需求,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需求需要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就是我不愿意别人如何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就是“恕”。“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与其意思是一致的。
“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这种品德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就能做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也就是说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规范就是仁,就是克制自己不符合于礼的规范的方面,复礼是以克己的行为达到与礼统一,成为理想人格的人。
三、行“仁”之方
“为仁由己”这是强调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都是强调实践仁爱思想要靠个人的自觉,要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看得见的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做,严于律己。孔子向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反躬自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了问题以后,君子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小人从别人方面找原因。“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也就是说实现仁是依靠本人的的决定和努力,强调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命自觉的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同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要看见自己的模样,就要照镜子。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需要“照镜子”。这个“镜子”,就是他人。孔子告诉我们,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我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如果有,就要立即改正“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对待“义”与“利”的态度,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君子在看见利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符合不符合道义,自己应该不应该得到。如果见利而忘义,那就是小人。同时还要慎言敏行。孔子特别重视人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问题,“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不说好听话、空话,不吹牛,在行动上则要勤奋敏捷。孔子认为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
在中华文明中,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巨大的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人的道德的培养和人生理想的塑造,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的不竭源泉。这是孔子“仁学”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宝贵的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个重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M].中华书局,2009.
[2][M].中华书局,1983.
[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J].科教导刊,2012(11).
篇二:浅谈孔子“仁”思想
[摘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孔子;仁;内涵;启示
一、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
孔子生活的年代背景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制度转型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战乱年代,不仅统治者内部骨肉相残,争权夺利,政治腐败,而且诸侯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生灵涂炭,天下无道。《孟子滕文公》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做《春秋》”。孔子认为百姓的痛苦之源就是礼崩乐坏的结果,面对乱世孔子希望统治者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重建秩序,推行仁礼学说,实现天下统一,太平。
二、“仁”的内涵
(一)克己复礼已为仁
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何为“仁”的说法很多:《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其言也”;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孔子针对每个弟子的不同缺陷来回答什么是仁。但只有对颜回的回答是仁的内涵即“克己复礼以为仁”。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约束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仪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心的渴望,并不是别人强迫实现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各个方面符合了礼,才达到了仁的要求,因此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规范。
(二)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并不局限于亲人之间的爱,而是指爱所有的人,即所谓“泛爱众”。仁人应该有一颗慈爱之心,体现了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仁”也是理性的爱,有“忠恕”之道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所希望达到的,也希望别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平等对待,把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最终普及与全社会。
(三)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也。
孔子的“爱人”思想,起源于人之初即有的孝悌情感。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2)“仁”是内心的修养,“孝弟”是实现仁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孝悌的美德,那么他的心境是追求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所以不愿意冒犯父母、兄弟的,也不会产生忤逆和阴谋诡计的。一个人要具备“仁”的修养,需要从最基本的道德开始,“孝弟”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基本道德确立了,才有可能真实牢固的培养一个人的修养。
三、“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要孝敬父母、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百善孝为先,在孔子眼中的孝并没有停留在物质的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动辄就给父母脸色看,极不耐烦,或者高声大气,又吵又闹,或者长时间的不见父母面,于孤独的父母以不顾,没有情感上的交流,根本就做不到敬亲。因此我们必须呼吁,尊敬父母,发扬孝的精神,倾听父母的心声,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感受到子女的关爱。
(二)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④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历史上有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孔子这激励人心的教诲中吸取滋养,造就了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放弃自救壮烈牺牲…这都是“仁”思想所闪耀出的光辉所在。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集体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具有牺牲精神,要求人们以社会整体利益为行为准则,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这个原则在“仁”思想找到了源头。
四、小结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明,才能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当今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因此传承、发扬孔子仁思想有现实的必要性。仁学的价值体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促进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调整现代人际关系,促进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张燕婴《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华书局,2006
(2)张燕婴《论语学而篇第一》中华书局,2006
(3)张燕婴《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华书局,2006
(4)张燕婴《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华书局,2006
篇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蕴意。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孔子;仁学;现实意义
“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仁学。
一、孔子“仁”的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灵魂,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约109次,所以孔子的思想又被称为“仁学”。“仁”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可以看出,“仁”是一个从“爱亲”到“爱人”的过程,可以说在孔子看来,一切好的品行都属于“仁”的范畴。
有关孔子仁的思想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